对宿命和自由的探索
——从作者论角度分析影片《蓝》

2019-01-28 17:28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个体

周 月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071000)

电影,作为我们能准确了解其产生时间和发展历程的艺术门类,是一项发展迅速且影响日益扩大的产业。在电影诞生后的短短20年里,商人就迅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进行影片生产和售票牟利的活动。

一、从制片人中心到电影作者论

20世纪20年代初,电影逐渐形成垄断的局面,好莱坞八大制片厂的建立成型逐渐取代了法国电影在本土乃至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制片厂造就了大批经典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他们使用类型化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流水线作业进行电影的大规模制造。这种情况下,电影发展初期创作者的作用被消解在大量的集体合作中,电影创作发行的调度控制权被集中在制片人手中,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欧洲电影面对着经典好莱坞的冲击和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前路。许多欧洲学者开始进行电影的拍摄制作,从而形成了欧洲先锋电影流派,包括以法国电影俱乐部创始人德吕克的《狂热》为代表的印象派、以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等。这些作品脱离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框架和表现手法,凸显了个体风格,加强了导演对于电影的掌控权。

二战之后政治格局的改变也影响了电影,战争的创伤和阴影笼罩了欧洲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和苏联新电影接连出现。而在法国,电影导演特吕弗于1954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提出了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艺术性上应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过程中,电影作者论形成了。

它对影片的导演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执导的影片彰显连续性、统一性的主题或具有明显一致的导演风格。

2.执导的影片通过叙述某个故事,表达了某种后天形成的内在含义。

3.导演不是简单的执行者,对于自己的电影应具有完全控制,包括编剧。

基耶斯洛夫斯基与他编剧并执导的《蓝》《白》《红》三部曲,虽然故事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有明显的导演风格在其中,是“作者电影”的代表作品。

二、《蓝》的表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寻找资金和技术支持,离开了波兰,到达法国。乏善可陈的他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影片表达方式,在此之后他的大量影片开始表现普通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

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个人经历来看,波兰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促使他的影片形成了一定的独特风格。其中一项就是他的作品似乎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当我们仔细探寻的时候却会发现,电影并不关乎任何现实中出现或出现过的政治问题。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摒弃了传统的政治命题,转为关注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

从表现形式上而言,《蓝》《白》《红》都以色彩运用、时空安排、音乐音响以及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熟练应用,给观众以强烈鲜明的感受。

应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拍摄经验和他由于从社会主义阵营中走出的人生经历造成的独特艺术气质为他作品的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一)细节的展现

在影片中茱丽母亲的注意力一直在电视画面上。画面内容看似与电影主题无关,分别是蹦极以及高空走钢索,但如果结合茱丽的家庭剧变以及她沉浸在失去亲人以及过世的丈夫有外遇这样的痛苦挣扎中,这两个电视画面无声地反映出人生前行过程中面临着无数巨大风险的深刻含义。

(二)声音的运用

《蓝》这部影片中茱丽的丈夫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作曲家,过世前未完成的作品是关于欧洲统一的曲子。茱丽从失去丈夫女儿到发现丈夫的背叛再到最后在丈夫助手奥利弗的协助下完成丈夫的遗作,整个过程中都穿插了这段音乐,并且伴随着茱丽的情绪转换存在。

(三)色彩的鲜明

三部曲的色彩都可以用鲜明来形容。在电影《蓝》中,茱丽从家里的墙纸、风铃。杯子甚至她发泄情绪吃掉的棒棒糖都是蓝色,呼应着沉郁思索的影片基调。蓝色的碎片映在女主角脸上的光就像她的内心一样,充满了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和身负背叛的压力。而在游泳池当中当她整个人浸泡在蓝色的池水当中,那种压抑和忧伤包围了她。整部影片中蓝色的光慢慢移开消失的过程,也是她寻求心灵解脱和自由的过程,也是影片主题的色彩体现。

三、《蓝》的电影风格

(一)从镜头语言上来讲,大量运用小景别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和细节,在电影《蓝》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近景和特写的运用,以茱丽的表情特写和细微动作去展现她内心的情绪,以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二)从主题而言,对于宿命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

在《蓝》的导演阐述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爱与自由是相矛盾的,有爱就没有了自由,你变得依赖你所爱的人,你的价值观会有所不同。拿一条狗、一辆车、一台电视为例,这些都束缚了自由。你失去了自由,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我们想要说的故事。” 他指出爱与自由的冲突正是他在《蓝》中所探讨的主题:自由其实是缺失的,我们不可能割裂过去忘记痛苦获得完全的私密的自由,这是不可能的。

影片就像是和观众一起探讨生命自由的缺失和寻找一样,并没有给出观众答案,而是一种探索和指引。

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好地结合了表现与纪实。他的电影形式极具特色,他倡导自省与同情,把看似是大问题的宏观命题和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个体生活细节相结合,是缓慢、细腻地叙述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个体无法回避的伦理困境。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彼岸之诗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像弥赛亚一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给那些被改变的普通个体命运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