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
代表作品:《十诫》《两生花》《蓝白红》三部曲
遗作:《天堂》
斯人已逝 影史留名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
1994年的戛纳,《低俗小说》以黑马之姿摘得桂冠,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中的压卷之作《红》则在五月遇冷,最终黯淡收场,仿佛欧洲艺术电影一抹即将落下的余晖,也是那时,53岁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突然宣布退休,像是对整个电影圈无声的抗议,欧洲艺术界顿时一片哗然。其实正如后来的众多电影人和影迷们津津乐道的那样,1993到1994年,基耶斯洛夫斯基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欧洲电影最后的华彩乐章——《蓝白红三部曲》可谓当时星汉灿烂的世界电影界的耀眼星辰,三部作品像是一气呵成,连续杀入“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差点实现“大满贯”: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蓝》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金狮奖在内的共七个奖项,是那一届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翌年二月的柏林电影节上,三部曲中影像风格较为明快也是唯一一部喜剧的《白》摘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然而,五月温暖的戛纳小城,《红》出师不利颗粒无收,那一抹骄傲的红色稍显黯淡,尽管如此,基氏的呕心沥血之作依然得到大众影迷的高度认可。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红》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生涯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
光影旅途
电影大师的落寞背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出身于二战时硝烟弥漫的华沙,漂泊动荡的童年注定了他一生的艺术走向,强烈的孤独感和沉重的悲观主义思想,几乎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主基调。在他的自传纪录片《基耶斯洛夫斯基:我还凑合》中他坦承自己对于电影的爱好并非天生,一度可以赚现钱的“锅炉工”才是理想。当基耶斯洛夫斯基最终决定报名罗兹电影学院时,他试了三次才考上,因为他有股韧劲。“我真的很顽固,如果那帮混蛋不想要我,我就偏要考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内心挣扎的开始,在早期作品《初恋》中便若隐若现,电车、告别、女孩,这些元素也几乎成为后人模仿青春伤痛电影的必现画面。在后续他的殿堂级代表作《十诫》《两生花》以及《蓝白红》中,更是每每通过电影语言来探讨人性以及生命的终极价值,并坚持在电影作品中讨论宏大问题,自由、平等、爱、正义、死亡等等。他尤其擅长把这些带有哲思的深奥大问题和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个体生活细节相结合,以大师级的超常编剧能力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情景中编织出惊心动魄的生活事件。比如1989年让整个欧美影坛为之瞠目的《十诫》,取材于《圣经:出埃及记》,基耶斯洛夫斯基将十个短片故事紧紧围绕摩西十诫展开,讲述了以波兰为背景的十个现代故事,对人道主义、享乐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甚至科学都进行了一次彻底而广泛的质疑,也让电影学术界以及各个主义群体哗然、痛恨。
即便后来获奖无数,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条电影之路荆棘遍布:他的《机遇之歌》在1981年11月国际军事法公布后就惨遭禁映,直至1987年才重见天日,这部探讨生命多种可能性的三段式电影后来被《罗拉快跑》和《滑动门》效仿;1994年,戛纳电影节评审会最终将“金棕榈”颁给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他耗尽心力拍摄的《红》铩羽而归;1996年,因心脏手术不成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命定格在54岁——这个对于大导演而言最为才思奔涌的黄金年华。
关于遗作
新三部曲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耗尽了他全部的心血。三部作品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也在同一周期拍摄并制作,在他拍这三部连轴作品时,据说忙到上午拍《白》,下午剪《蓝》,晚上写《红》,或許这种夙兴夜寐的生活让他对于艺术的灵感喧腾爆发,但却极大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在外界看来,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力如此旺盛,他两年后因心脏衰竭的离世让人吃惊并且扼腕叹息。而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从小体弱多病,整个童年都笼罩在肺病的阴影下,时刻有患肺结核的危险,他的父亲便是死于肺结核。
尽管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红》之后宣布“息影”,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还是与编剧大师皮耶谢维奇合作编写了一套由《天堂》《炼狱》和《地狱》三部曲组成的剧本。《天堂》便是新三部曲首篇,由于剧本在他离世之前已经完成,2002年,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接过导筒,开始对于“偶像”遗作的耕耘与创作。前文曾经提过,《机遇之歌》或许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并不显眼,但它却成就了汤姆·提克威的经典《罗拉快跑》。后者对于前者充满崇敬,“《天堂》是我站在伟人身上眺望世界的模样”提克威如是说。而即便他回归自己擅长的“犯罪爱情”模式,也很难撼动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天堂》从文本到灵魂的影响。电影中的基氏宗教情怀从始至终,亡命天涯的男女主角随着直升机升入无穷的天空里,几乎让观众瞬间领悟:《天堂》并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而是神和人的故事。
以基耶斯洛夫斯基为名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知名粉丝不止汤姆·提克威,还有远在澳洲的凯特·布兰切特。提起“大魔王”,时而是仙气缭绕的密林女王,时而刀锋般凌厉的气质又似脱框而出,但你知道她生平唯一一次光头献给了哪部作品?答案就是《天堂》。大魔王一反霸气外露的凶悍,成为阴差阳错间的笼中雀,这种强烈的反差几乎从未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出现,她也甚少接触需要“柔弱的”“被拯救”的角色;加之影片导演汤姆·提克威仅凭一部《罗拉快跑》刚刚成名,《天堂》是其第一部外语作品,令她义无反顾加盟这部作品的原因,便是因为该片是大名鼎鼎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最终,《天堂》入围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也算无愧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之名。
他在回忆中闪耀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影片中,既有表现主义的目标,也可以找到纪实的风格,他的电影形式极具特色,他善于细节的捕捉,以悲情主义色彩为影片基调,悄无声息地将象征手法融入影片中,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寻求更完美的表现形式。 ——《电影文学》
戴锦华:“基耶斯洛夫斯基被公认为最后一位欧洲伟大的电影作者,他是一个在已经没有大师的年代里的电影大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同时再现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