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探析

2019-01-28 17:28蒋秋萍广州市文化馆5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数字地图代表性市级

蒋秋萍 (广州市文化馆 510000)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了数量庞大、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在当今信息时代,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对于进一步挖掘我市的非遗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州非遗保护现状

2006年,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的通知》,自此,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标志着广州市非遗有了正式的保护工作机构。2013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社会文化处增挂非遗处牌子,是广州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目前,广州市建立了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逐步完善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18月12月,广州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3名。

围绕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广州市实施了多方面的保护举措,非遗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众对非遗的认知逐渐深入,保护意识日益提升,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同时,我市非遗保护也面临了以下突出的问题:档案建设薄弱、展示场所缺乏、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工艺萎缩、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借助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使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在继承中得到创新和提高,成为新形势下非遗保护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手段

目前,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非遗的发掘、整理、利用更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过去,非遗保护主要采取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技术手段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使用,但传统的保护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的需要。首先,资料媒介的不同程度的老化,失真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如书籍等纸质媒介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其次,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使非遗的展示传播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同一非遗项目,它的文字资料、录像资料、实物展示很可能分属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不同的收藏渠道,致使其未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再次,传统媒体技术已无法满足非遗信息的传播需求,现代生活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展览、展会、展馆、展演方式,将不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开拓新的传播方式,让非遗在无形之中融入公众的生活。如广州市通过广州市非遗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让市民零距离、快捷地了解非遗、体验非遗。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愈加重要,甚至将替代传统技术成为非遗保护的主要手段。非遗数字化保护,即利用现有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保存,分类整理,根据非遗项目特色,建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网站,虚拟仿真系统等资源,并加以整合、宣传,以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推进我市非遗保护数字化的路径

(一)非遗数据库建设

非遗数据库建设是非遗数字化系统的核心,也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挖掘、整理、利用,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信息化存储,建立科学、实用、完备的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1.非遗目录数据库建设。立足于广州非遗名录体系,建立非遗目录数据库。将非遗十大类作为一级分类,充分挖掘非遗项目资源。同时,建设非遗目录数据库查询,以此作为非遗数据的主索引,建立非遗的目录“树”,非遗数据库才能不断伸展,内容才能更加丰富。

2.非遗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现有的非遗资料库以静态文字资料为主,影音文件为辅,缺乏资源整合,没能充分呈现出非遗项目的魅力。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非遗资料库需以非遗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为主,与时俱进,运用丰富的媒体技术,对珍贵的非遗资源媒体化,形成一道工序,一段舞蹈,一段教学,或者一段戏曲等载体。项目以整体多媒体化方式呈现,让人们能够更真实,更直观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

3.非遗专题数据库建设。广州市目前已建成的非遗专题数据库有广州市传统工艺美术数据库、粤剧专题数据库等。我们应充分发掘并建设岭南文化特色的非遗数据库,这样针对性更强,更能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此外,专题数据库的信息组织形式应多样化,不仅要提供多个检索途径和检索入口,还要兼顾实用性,突出其专业特色。

4.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建设。非遗的传承必须以人为活的载体才能世代相传,但非遗的传承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自2008年以来,广州市认定了六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91位,目前已有8位相继过世。因此,我们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加强对传承人信息的管理与保护,详细记录传承人个人的基本资料、技艺特点、所取得的成果等详细信息,并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对其承载的非遗技能进行采集和记录。

(二)建立非遗分布数字地图

广州市现有11个市辖区,面积7434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10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3人,由于传播渠道的限制,非遗还不为公众所熟悉。建立广州市非遗分布数字地图,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广州市非遗资源分布的真实地理信息、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概况等相关信息,充分展现岭南文化特色。在设计非遗分布数字地图时,需具备如下特点:

1.信息正确、内容丰富

非遗项目分布依据历史起源地进行地理位置描述,如无特殊情况,需与标准数字地图相对应,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到更小级别的地图,如越秀公园五羊石像、南海神庙,黄大仙祠等,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对应建筑轮廓和分布。非遗项目的内容则采用资源数据库的非遗资源进行整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专题网站链接等。

2.更新及时,维护方便

自2008年,广州市开展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各项民间文化不断被挖掘,广州市已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数目会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各项非遗的内容也会因不断地挖掘资源而逐渐丰富。为此,数字地图应能及时地反映出来。

3.界面友好,兼容多种设备

由于非遗数字地图的使用对象是专门从事非遗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爱好、关心非遗项目的社会群体。因此,在操作界面的组织上,应符合广大用户的需求,不能有太多的操作限制和专业要求。另外,由于群体使用设备不一,非遗数字地图应能兼容多种设备,包括Android手机,笔记本,PC等。

4.设计接口,扩大影响

非遗数字地图的应用不应局限某个机构或是某个部门,而应对外开放,成为公共服务资源。设计接口能让非遗地图方便快捷地被“引用”。如在市区各景点,相关机构可通过接口引用该地图,丰富应用。通过使用接口,非遗数字地图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为公众了解非遗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平台。

(三)非遗数字博物馆

非遗数字博物馆可以分为数字虚拟馆和数字实体馆,数字虚拟馆是指对非遗各方面信息进行数字化,对非遗资源进行制作、管理,展示,并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数字化的展示、为公众提供非遗服务的信息系统,该类系统一般由实物数字化、虚拟游览、动态浏览及信息检索等几部分组成。数字实体馆,是指除了数字化应用外,有针对各个非遗项目制作的虚拟体验实体馆,数字实体馆重点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再现,利用虚拟现实的多感知性,交互性和沉浸感提供公众最真实的浏览和体验。

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基础工程,需要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可以依托相关文化部门,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现有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分门别类建立如岭南古琴艺术数字博物馆、粤剧数字博物馆、陈李济中药文化数字博物馆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博物馆。为此,必须发挥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沟通和协调,同时加大投入信息化专项资金,从各个方面为非遗数字化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数字地图代表性市级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记张掖市级模范班主任谈军花
致敬经典
数字地图在绿化市容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一种数字地图水印的应用领域和攻击方法研究
数字地图在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