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贫穷不是罪恶,而极贫就是一种罪恶。”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正值青年的大学生,他和我们一样,接受高等知识的教育,对未来怀有憧憬;他和我们又不一样,他的经济状况很窘迫,为了逃避房东的催债四处闲晃。
他在街上四处闲逛的时候,有醉汉在嘲笑他的帽子,那是一顶怎样的帽子呢,作者是这样说的“这顶高筒圆帽是从齐梅尔曼帽店里买的,不过已经戴得十分破旧,颜色都褪尽了,到处都是破洞和污迹,没有宽帽檐,帽筒歪到了一边,上面折出一个怪难看的角来。”这顶帽子很普通,也很符合他的经济实力,但是面对别人的嘲讽,他心里不是羞愧,而是恐惧。因为这顶帽子轻易引起了别人的注意,那要是在他做了“那件事”之后,不就变成了证据了吗?而接下来当他去典当的时候,又对阿廖娜开抽屉的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听着她开抽屉的声音,辨别是哪把钥匙,是哪一层抽屉,又一边觉得这一切是多么卑鄙。这个时候大家都应该猜到了“那件事”就是去抢劫阿廖娜夫人的当铺。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即方便快捷又最简单的方法了,至少比他去找工作简单。就在我以为他会很快实施这件事的时候,他又开始谴责自己,认为自己不能有这样卑鄙恶劣的想法,简直是荒谬绝伦。他一方面心地善良,帮助喝醉的女人呼叫警察,给贫困的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留下钱(尽管他过后捶胸顿足);另一方面他又冷酷无情,有疯狂卑鄙的想法,性格又简直是病态的孤僻。在他的身上,性格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就像《地下室手记》里的地下室人,拥有着复杂的人格。
当一个人心里存了某个念头的时候,这个思想便会无限放大,支配你的意识与行为。贫穷,真的会让人发疯。连主人公自己都感到恐惧。突然脑海涌现一个念头,它一出现,便如梦魇般挥散不去。在贫穷的重压之下,那个念头不断汲取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与欲望,逐渐成长,一天比一天清晰。他在给自己找借口,自己是因为贫穷逼不得已,那个老女人是多么邪恶,让人厌恶。
于是他自行将人类分为两种,一是低等人,一是真正的人,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他还向军官求证,一个人活着对社会对身边的人都是一种危害,但要是她死了,对社会对社会上更多的人将会是一种莫大的帮助,这样的人该活着吗,当然他也从军官哪里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答案。这里有一个描写说“他最经常梦想的是,他在非洲的某个地方,在埃及,在一片绿洲上。商队在休息,骆驼都安安静静地躺着;四周棕榈环绕;大家正在用餐。他却一直在喝水,径直从小溪里舀水喝,小溪就在身旁潺潺地流着。”埃及沙漠众多,气候干燥,绿洲更是珍稀。而拉斯柯尔尼科夫却在商队里,在小溪边,一直在喝水。水对于沙漠中的人来说就如同钱对于这个时候的主人公,在越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就对未来产生了一个如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他开始付诸自己的行动。“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话看来对他也同样适用,阿廖娜的妹妹不在,这简直就是一个绝佳的犯罪时机,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这里描写的节奏加快,逻辑缜密,扣人心弦,让人不自觉为他紧张。
当然,他也确实成功了,其实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因为他不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还附加了一个,就是阿廖娜的妹妹,一个真真正正无辜的人,她几乎目睹了一切。那个时候拉斯柯尔尼科夫已经是接近疯狂的边缘了,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就选择了杀死阿廖娜的妹妹。他将抽屉洗劫一空,在差点被发现的时候落荒而逃。我不知道该说他是慌乱的还是冷静的,他慌乱到在杀人的时候甚至忘记了锁门,他却又冷静到当他与另外两个人仅仅隔着一道门的时候还能迅速想好对策。他成功逃掉了,可是他的良心却遗落在了那两具冰冷的尸体之中。
在他成功实施犯罪之后,他得到了金钱,足以支付他的房租,有没有多余就不清楚了,因为自他抢来那个袋子之后,他还有打开它看一看。他一直在忙着处理证据,首先是斧头,他本来选择将斧子归还房东,但又突然遇到女仆,只能选择将它丢弃。他在河边来回思虑,但总有行人路过。最后他将这把沾满鲜血的斧头深埋土地。接着是身上的血迹,由于砍得力度很大,星星点点的血迹溅落在他身上,他将他们抹去,又突然想起口袋内部,果然,是有血迹存在的。最后,便是将财产藏起来,他找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最终将财产放在墙壁的洞里。这个过程很快,却又很慢。
然后,他病倒了。
他病的很重,几度陷入昏睡。
之后他简直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界。在他去酒馆时与扎苗托夫对话时,他几乎就要承认自己的罪行。在出酒馆之后与祖拉米欣的对话中更是显出了他的几近癫狂的状态。这个时候他整个人宛若一根绷紧了的弹簧,在多那么一点点力度,他就会崩坏;但要是少了哪怕一点点,他也会立即崩塌。
一个人是否能承受杀死一个人后的重负呢?看来是不能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便是人是有良心的,这种神性的存在使得人是不能杀人的。因为你终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受尽折磨。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救赎。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他的救赎就是索菲亚。本来出身泥沼,却又纯洁善良的如同天使一般。在良心的折磨下,在索菲亚的感召下,主人公最终决定去自首,承认自己所犯的罪。最高的审判不是法庭,而是道德良心的审问。索菲亚相当于圣母般的存在,作者安排主人公向她靠拢,开始自己新的道路。
经过漫长的折磨,在众人或好或坏的所谓劝诫下。他终是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大喊着:“我杀人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去了西伯利亚服苦役。索菲亚也跟随他前往。或许这是她们最好的结局罢。对于他的惩罚不单单是每天的劳役,还有对他的信仰的怀疑。每个人都冲他吼叫,嘲笑他没有信仰。但是大家都很喜欢索菲亚,甚至有人把她当作母亲一样的存在。因为很明显的索菲亚就是一个基督教徒,可是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我认为他只是接受了索菲亚的感召,而并非是选择了信教。这种在基督教外的徘徊,让他又再一次异于常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我认为真理,信仰和思想是不可教的,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但你不能动摇他信奉上帝的存在。在文章的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也没有被上帝所接纳,他只是一直在边缘徘徊,迷惘,却始终进入不了索菲亚那个世界。可是他却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开始对未来的一切进行畅想,七年,也只不过是七年。
源于罪,终于罚。罪与罚之间的一个轮回,便写完了许多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