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培养体育文化的路径研究
——以高台县为例

2019-01-28 13:00
运动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文化

周 兴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社会体育运动中心,甘肃 张掖 734300)

为推动体育文化工作,近年来,体育总局加强顶层设计,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体育文化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对推进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让体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老百姓在参与体育健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体育文化滋养精神和慰藉心灵,培养阳光心态,强调体育文化要全方位提升、渗透、引领、推广体育精神,发扬体育文化的精神鼓舞作用。

1 科学研判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的特性

全民健身战略的要义在于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激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终身受益的锻炼方式,提高大众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不仅有助于人们全民健身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体质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增强交流沟通、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与抓手。

1.1 传承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不同地域的人类,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文化,又塑造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任何形式的民族文化,都与本民族的形成延续和发展密切相关,都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人种特点、风土人情、经济条件、生产水平乃至和社会结构相适应。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喜欢体育、不崇尚体育精神。体育具有超越意识形态、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体育也是一门通用语言,比赛规则对大家都是一样的,运动项目的比赛方式也都是一样的。体育所产生的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认同感、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怀,也都是一样的。体育可以成为各民族文化之间联系、沟通、交流和凝聚的纽带。奥运竞技场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体育文化的交流场所。

1.2 弘扬体育文化的时代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生活环境对人类来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也都离不开这个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也具有特定的性质、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现阶段,中华体育精神已成为建设“和谐中国”“健康中国”强大的精神财富。

1.3 共享体育文化的普惠性

文化的社会性,也称文化的群众性。这是因为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大众,更不能离开社会。如果说人离开了文化,就挥成为密友灵魂、密友思维的“空壳”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同样,社会离开了文化就会变成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因此,人、文化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当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互融共济,这就是文化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

1.4 认同体育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的差异性既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上,也表现在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上。例如,东方体育文化重礼节、求持中,重自身完善、求个人身心平衡的品格形式,表现了人的内在品质和言行相一致的东方色彩。而西方体育文化则表现出竞争、激进冒险的风格。人们常把身体健美的人视为崇拜偶像,表现了人的外在行为和言行开诚布公的西方特色。中国体育文化,是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

1.5 扩张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城市不仅满足市民在物质形态上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市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功能需求,城市对于市民而言,不只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也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各种物质要素的容器,而且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剧场”。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出自其地域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和彰显所形成的城市形象之中,更深刻的在于精神层面凝结起这个城市的价值追求和力量支撑。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总体战略的核心,把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决不能把文化变成经济发展的“附属”、城市发展中的“点缀”,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资政、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蝶变。

2 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践的路径探索

2.1 广场体育文化

广场舞是我国民众最主要的健身方式,它成本低廉、准入门槛低、老少皆宜,是目前健身“奢侈时代”满足公共健身基本需求的最好方式。广场舞属于市民文化范畴,代表着市民文化的繁荣发达,对于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广场舞以其群众性、娱乐性、健身性和艺术性、观赏性、包容性而成为众多广场舞参与者和市民支持这种大众文化形式。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设市民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体现着当地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那么广场文化就应该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与个性,从而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成为市民精神的寄托。

2.2 体育赛事文化

每个单项比赛都有自己鲜明的竞技特色和文化元素,都有着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稳定的受众群体,指引着商家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群众的关注程度来决定赞助的筹码和广告的投入。群众对赛事的关注程度源于赛事蕴含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从历史的渊源来讲,每一项体育比赛的诞生和成长,都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定位和影响力,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

2.3 体育旅游文化

开展文化体育旅游,从本质和内涵来讲,是一种体育社会体验和动态学习,是对体育爱好者一种心智的历练和情韵的释怀,更是一种视野认知的扩大和思想境界提升的过程,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个性化体察和流动性感悟。特别是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体育旅游不仅将体育爱好者人生的路径拓宽,而且“完善人格和达臻进取”的社会内涵和时尚精神的浸淫下使体育旅游越来越社会化、大众化、产业化、时尚化。

2.4 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体育文化的土壤

良好的环境是激发人民追求美好向往的精神动力,如连续举办12年的高台县大湖湾旅游文化艺术节暨端午游湖龙舟比赛,是高台县倾情打造的文化活动品牌,已成为高台的一张名片。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载体中所蕴含的“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释放情感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的功能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民众的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2.5 “全民健身”体育文化带动全民健身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成效

每年的元旦长跑活动(环城赛)、 “端午旅游文化艺术节龙舟比赛”、户外运动嘉年华活动、跳绳、健身秧歌、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人民群众自发参加,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既对推进全民健身起到了积极作用,真正把体育惠民落到了实处,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体育观念转变,“体育精神回归大众”理念的创新实践。在节假日期间全县公共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城乡居民的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

3 培养体育文化的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培育

结合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深入实施体育文化发展工程,加强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赛事和培训活动有利时机和阵地,向全社会宣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健康高台2030”规划》《高台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高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台县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高台县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和《高台县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及《高台县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特别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模式,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推动项目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打造体育文化精品项目。

3.2 要进一步寻求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构建融合发展的平台

体育活动要与当地文化相衔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辐射面宽、影响力大的体育文化品牌。要努力树立“大体育、大健康”文化观,充分弘扬和发展蕴含在体育工作各个领域中的丰富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体育既是文化发展改革中的构成因素,又与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积极互动。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积极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体育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理念,这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3.3 实施“体育+”战略

体育活动要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高台县人民政府编制《甘肃高台县体育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2015—2020年)》,立足高台县“一山一水一湿地”的自然禀赋,坚持“大型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坚持以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带动体育产业,以体育产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县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要把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统筹推进,推动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经济增长、转型。

3.4 深化体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激发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活力

放要有度、管要有序、服要有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体育设施和组织活动的服务上,努力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促全民健康”气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事业切实发挥惠民乐民的作用和释放的强大社会吸引力。通过加大“放”的力度,鼓励、支持体育社团、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深入全民健身领域,举办活动、承办赛事、建立组织、建设设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和推广工作。要结合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等活动,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动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文艺等事业发展,创造体育与其他文化门类互动的平台,向全社会推广体育的文化价值。

3.5 加强体育队伍建设

要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与服务大众素质,塑造职业情怀,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公信力。发展壮大体育志愿服务队伍,要探索建立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切实使志愿者成为引领体育健身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力量。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文化
全民·爱·阅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