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教育质量提升措施研究
——以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为例

2019-01-28 13:00王占奇
运动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养体育

王占奇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对新时期农村建设富有时代指导意义的纲要性新农村发展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的印发正式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广大农村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和建设水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资源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广大乡村非常突出,因此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们2020年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义后,河南省政府立足省情,省政府机关亲自对接、积极着手从每个市、地区确定了新农村试点,2010年底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开启了大规模新农村建设的帷幕。而农村教育是为农村振兴提升本土智力因素和劳动者素养支撑的重要资源,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育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学生体格的养成,更对其性格的培养及心理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河南素来是一个教育大省,但经济资源相对疲弱、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和浓厚的乡土情怀造就了广大农村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当下处于明显落后现状,因此外出打工是现在村落的主要特征。教育作为一个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化及居民心理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关注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开展现状,关心体育教学提升途径对于河南省农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注重农村体育的发展。本文以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为例,立足于当前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现实,从体质提升和精神教化等多角度出发,面对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的困境,积极探索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的提升途径并发掘体育教学的教化价值,达到“以智促质”,提升河南省广大农村学生的体质及心智、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选取了河南省经济较为落后、农村教育欠发达的豫西、豫南、豫东3个区域的20所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查阅法 查阅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查阅39篇关于河南省当前小学-高中的体育教育现状、问题及提升举措探索,为本文写作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价值。

1.2.2 田野调查法 对豫西、豫南、豫东3个区域的20所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育主管领导及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访问,大量的农村体育课堂观察是笔者作为对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开展现状分析的基础和重要的一手资料。

1.2.3 逻辑推理法 对于河南省农村体育教学要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教学的提升途径和策略。

2 结果分析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现状

2.1.1 农村学校合并导致优秀体育教师持续性流失,教师梯队难以产生,体育教学重技能、忽略体育精神、心理素养价值教化,僵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 据相关调研显示,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8.5%,高达7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城镇,且82%的居民消费由城镇人口完成。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产生的综合效应,河南省大量进城农民带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或转学到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得农村生源锐减,引发一系列教育反应。生源锐减使得学校合并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农村学校约有85%在近10年发生过学校合并现象,随着教学点的合并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高达29%的个人体育专长条件较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体育教师离职或通过编制考试等方式脱离农村。由于农村封闭式的生活环境,难以引进具有体育专长和体育理论知识的本科体育生构成新的教学梯队。空缺的教学职位则由其他科目教师通过进修转化而来,更是缺少体育理论和体育专业素养,教学重点只能放在运动技能的教授上,难以顾及学生个性、体育意识、运动能力及心理素养等深层次的教化和素质培养。78%的被调查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约56%的体育课堂的技能及知识的转化率不高,过半农村体育教学无法胜任体育教学的素质培养任务。

2.1.2 教育主管部门的懒政作风导致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滞后、教师体育素养培训途径缺乏,无法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近8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和红十字会体育下乡、精准扶贫等兴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体育活动场地得到改善。虽然体育设施得到了满足,但县、镇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资源协调与支援政策和手段严重滞后,缺乏与上级主管部门就乡村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的提升开拓一个协调与沟通的有效途径,导致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滞后、农村体育教师学习环境闭塞。调查显示,89.8%的河南省被调研农村的体育教师在5年内几乎没有接受成系统的体育专项培训和学历提升机会,造成在网络化、新媒体教学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严重落后城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有意识地去紧跟时代步伐兼顾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心理素质、体育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无法实现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培养目标。

2.1.3 农村留守现象严重,家长传统思想和留守儿童特有性格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主体作用与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密切相关 ,体育是一个互动性较强的科目,体育在体育技能、心理素养及体育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但根据被调查的农村儿童的养育情况结果看,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力资源输出大省,农村留守现象严重,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一方照顾,缺乏完整家庭的氛围,特别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庭高达45%,在长期缺乏关爱和沟通的情况下,留守儿童难以与体育教师建立亲密关系,性格更为安静和内向、敏感,受长辈“唯文化课成绩论”思想的影响,更是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体育兴趣的养成。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78%的农村体育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体育教师难以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性格、心理素养培养、体育能力养成等更深层次的体育素养的教化任务。更有28%的中学受“升学”功利性思维的影响,体育课基本上形同虚设。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质量提升措施

2.2.1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提升对农村体育价值的认识,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二者融合发展 基于结果来看,河南省经济落后区域的农村体育教育资源、师资情况、现有体育课程开展成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原因出在师资上。农村体育滞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养成,更不利于体育教学在个体性格塑造、身心健康水平提升、智力提升等方面的素养的养成,也不利于农村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校园体育氛围的创设。虽然农村体育教学当今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但并不是说农村体育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河南新农村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办法,首先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提升对农村体育价值的认识,积极协调城乡教育资源,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可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在政府的斡旋下与办学能力强、办学条件好的城镇中学通过帮扶、结对、送课下乡等形式成为农村体育教学的一个外部辅助、支持力量,帮助农村体育教师开展更加富有成效和具有时代标准的体育教学培训的同时,再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使城镇体育教学骨干与具有地缘关系的乡村教师形成“一对多”的辅导模式,通过长期的专业帮扶和帮助,使农村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和体育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还为农村体育教育打开上升通道,保证农村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2.2.2 农村校领导要与村委会主动拓宽体育活动开展途径,创设良好的新农村体育开展氛围 农村体育教学要想实现振兴乡村的目的,则必须要走出校园,与村民产生良好的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乡村体育锻炼氛围,提升农村体育健身健康理念,推动新农村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在近8年来农村体育事业和体育健身氛围具有较大改观,经济富裕的农村已经将体育健身和学校体育形成联合发展力量,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即使豫西、豫北等经济严重落后区域目前农村体育氛围也相对活跃,为农村体育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笔者认为要想提升乡村体育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关注到学生更多精神层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农村学校的校领导与村委会主动联络,拓宽体育活动开展途径,创设良好的新农村体育开展氛围。可借鉴陕西地区每年的祭祀、清明、冬至等集会所举办的村庄与学校联合会演及体育竞技、表演活动的经验,以武术或河南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内容的、学校参与、村庄承办模式的河南省武术群众健身活动或“河南民间传统体育大会”项目来激发农民群众和各级学校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为农村体育教育开展的社会氛围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奋进的环境。

2.2.3 提升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开展频率,提高乡村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创造力,获得良好运动体验,提升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素养 留守儿童问题是任何一个劳动力输出区域不可避免的社会难题,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锻炼使广大农村学生和留守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素养则离不开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乡镇民政部门、学校、村委会等可形成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开展频度较高的关爱行动与农村体育教学相得益彰,形成互补关系,使该儿童群体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与养护人之间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改善留守儿童敏感、孤僻等不良性格,以此来提升乡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力,获得良好运动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提升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素养,最终完成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2.2.4 优化农村体育教师岗位福利待遇,加强本地化体育后备人才的精准培养策略,彻底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化、教学业务能力和岗位服务期限 自从前国家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三农”问题后,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乡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免费师范生”“支教下乡”等加强农村教育支持策略,但实际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广大经济落后区域的农村仍然长期面对着教育人才的“引不进来,留不下来”的现状。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使农村体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学科教育价值,则必须要解决农村体育专职教师缺少和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不对口问题,才能保障农村教学点学生体育权益和保护农村体育课生态。笔者认为,“本地化人才精准培养”计划更能减少外来人才因为水土不服、家庭婚恋等现实问题造成的流失概率,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新农村体育教学成效的第四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优化农村体育教师岗位福利待遇,加强本地化体育后备人才的精准培养策略,只有体育教师实现了对口培养和稳定,才能彻底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化、教学业务能力和岗位服务期限,从而为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提供切实的师资保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农村学校合并导致优秀体育教师持续性流失,教师梯队难以产生,体育教学重技能、忽略体育精神、心理素养价值教化,僵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

3.1.2 教育主管部门的懒政作风导致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滞后、教师体育素养培训途径缺乏,无法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3.1.3 农村留守现象严重,家长传统思想和留守儿童特有性格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3.2 建 议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体育运动的价值,早在毛泽东时代针对体育的价值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价值认识,而在各国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体质健康,还会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养。因此我国广大农村的体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或漠视不管的,它应该是“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智力、素质培养途径,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升农村体育教育的价值认识,认清当前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限制原因,积极根据各校现实条件寻求教学突破途径和改进方法,彻底推动广大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养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