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红工艺的活态化传承研究
——以河北魏县土布为个案的研究

2019-01-28 17:28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0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布女红活态

郭淑敏 (河北经贸大学 050000)

刘伯康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056000)

一、传统女红文化概览

女红(即女功、女工),是中国传统女性从事手工艺劳动所生产产品的总称,包括纺织、刺绣、编织、剪纸、面塑、玩具等。女红是中国农耕文明孕育发展而形成,从技术上讲属于传统手工艺,从文化上讲是民间艺术。女红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体现民间女性智慧和审美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织布作为传统女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民间女红技艺,在传统社会尤其是女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民俗有“插花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的相关说法。

河北省地处中原地带,拥有悠久的燕赵历史文化传统,女红艺术资源丰富而多元。位于冀南地区的魏县土织布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女性经济生活和生存机制的代表。2006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入选第一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县土织布是冀南地区乡村传统女红工艺的典型,是北方女性智慧和审美的文化艺术积淀。

2018年6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从非遗扶贫战略而言,传统女红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在当代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价值和作用。

二、传统女红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学界对于非遗的传承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承并不是固态保存,而是活化、创新。《文化部关于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如何赋予传统手工技艺以当代的审美内涵,让传统工艺真正走入现代生活,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普遍性问题,女红工艺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国家级和河北省级非遗项目的魏县土织布,工艺及传承人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同样面临如何活态化传承的迫切问题。

随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受现代机械化时代的影响,古老的女红工艺如何能够在当代社会情境下传承创新,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真正走入现代生活,是当前魏县土织布活态化传承的发展困境,也是其他民间女红艺术资源共存的普遍性问题。

就魏县土织布的发展现状而言,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传承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较差。其次,传统工艺略显陈旧、单一。再次,产品造型保守、种类不多、特色不明显。另外,土布产品的市场销售量较低。

三、传统女红活态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女红是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也曾一度是衡量女性智识与美德的标准。随着今天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变化,女红文化正在消解,甚至走向消亡。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来看,一种事物的消解和消亡是一个必然,但对其中有价值部分的活态化传承十分必要。本文以魏县土织布为例,从发展性保护传承视角,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1.重塑女红文化。随着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视,传统女红重新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社会不同,在当今工业化产品极其丰富的时代,手工艺品的目的并不是解决生活问题,而主要以追求文化趣味为旨归。继承女红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技法,重新认识民间女红文化的价值和内涵,重塑该文化所承载的女性智慧和精神象征,注入现当代的时尚审美元素,对传统文化予以创新性诠释,使其发挥出时代性的新魅力。女红文化的重塑,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以及广大农村女性对传统女红的重视和传承。

2.加强对女红艺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亟待传承人的年轻化,是非遗传承的普遍性问题,魏县土布工艺传承艺人也存在该问题。魏县土布女红艺人大多为农村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有的根本不识字。这些女红艺人技艺熟练,基本没有什么创新意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女性,从观念上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工艺的价值,又因土布一般就是自用,无法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不愿从事该工作,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为改变女红艺人群体的成员结构,增强其创新能力,应通过政府政策方面的积极引导和经济支持,一方面对老一代女红艺人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大力吸引新一代知识女性加入。使老一代与新一代乡村女红艺人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女红艺人的文化水平。政府与民间机构联手,通过举办各种民间手工艺比赛和展示,扩大宣传,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使其认识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3.兴办女红教育。从人才培养上提高传承人的知识结构、艺术水平,是非遗活态化传承的正确思路。兴办女红教育是女红文化的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女红艺术展览、建立乡村女红艺术馆以及参加各种非遗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社会培训或职业培训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加强农村女红教育。在培训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艺术设计知识相结合,注重培养懂现代设计的新乡村女红艺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事业上,高校责无旁贷。女红传承人的创新培训,可以依托各地方高校学校的艺术学院。为女红艺人提供进入大学知识殿堂学习的机会,提升她们的艺术水平与审美能力。通过大力兴办女红教育,壮大女红艺人群体队伍,使多数农村女性可以居家就业,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女红教育的兴办和发展,对于解决当代农村“妇女问题”、“空心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都有积极意义。

4.注重土布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女红艺术既要注重传承,也要富有创新。首先在保留女红的本真性以及核心要素前提下,从造型、工艺、种类、形式等方面予以创新转化。就内容而言,女红艺术要大胆地创新,增加新的内容,新的观念,以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使乡村女红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形式而言,应注重从其他姊妹艺术借鉴艺术手法,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如把土布与刺绣结合,提升其艺术附加值;把剪纸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把刺绣的形式与现代装饰绘画结合起来。通过 造型、工艺以及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设计,打造河北民间女红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5.注重市场的拓展。首先,乡村女红艺术应积极融入市场,探索合理的市场发展模式。如发展创意手工,开发魏县土布新产品,使其进入当代家居、服装、装饰等领域,赋予传统女红以时尚和流行的审美元素,积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就土布产品而言,围绕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对其消费目标重新定位设计,应以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注重生活质量的较高社会阶层为消费对象,研发高质量的土布产品。其次,乡村女红的活态传承应注重打造品牌。没有品牌,就难以实现文化附加值。当前我国传统工艺发展并不缺技艺精湛的人员,而是缺品牌。魏县土布的发展应依托传统燕赵文化资源,结合区域性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魏县土布品牌,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识别度和竞争力,由低端消费向高端消费提升。再次,结合当前农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机会,文旅相融合,积极开发特色土布旅游纪念品,并且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通过各地游客,扩大土布产品的消费范围。另外,土布产品的销售渠道,应利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土布产品的市场范围。

四、结语

女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保持其某些根本性特点基础上,以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大胆介入,对该文化样式和艺术元素予以发展性活态化传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创新性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土布女红活态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杭州市土布文化产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报告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土布不『土』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红楼女红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