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国家形象的构建

2019-01-28 07:11王淑华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300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国家

⊙王淑华[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途径

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显现的,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和以往有所不同,这种形象塑造途径主要有自塑和他塑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种是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自塑犹如自我独白,他塑则像一面镜子折射他者认知”。

(一)自我形象塑造

1.通过影视作品。电影和电视作为特殊的媒介形式,能够通过视觉图像向观众直观地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效地传达特定信息,并能产生无限的感染力。在最近几年上映的《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影片中,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勇于牺牲、果敢机智的美好品质彰显了我们的优良民族传统和厚重家国情怀。这几部影片故事发生地都涉及境外,有的就在境外或者外太空,在这种语境中塑造的英雄形像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意义非凡。《战狼2》中冷锋高举国旗通过交战双方边境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发自内心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也是中国新时期大国实力和大国形象的现实体现。影片《红海行动》的创作本身就来源于一次真实的撤侨行动,如果说《战狼2》中塑造的还是孤胆英雄冷锋凭借一己之力俘虏敌方指挥官、勇解围城打援的困局,是好莱坞式的英雄,那么《红海行动》则塑造了以中队长杨锐为代表的英雄群像,中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少,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中国军人形象,以蛟龙特种兵部队为身份背景,他们纪律严明、信念坚定,最终智取海盗,体现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和牺牲奉献的军人信仰。“从个人英雄冷锋到群体英雄蛟龙战队,这种形象塑造的变化实则是英雄形象建构从个人化到国家化的一种方式转换”,后者主要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向外界宣扬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了大国的国威和大国自信,“同时整部影片环绕着一种沉重的悲剧气氛,任务的艰难、战斗的惨烈、队员的相继牺牲让人心情沉重,缺少了《战狼2》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反而将影片整体情感放在一个悲伤沉重的调子上,向观众传达出一种‘反战’思想,宣扬国际人道主义”。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改变经典文学的价值表现形式,却永远无法改变大众心中对英雄的深度期待,在这种意义上通过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向观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尊和国家自信,就是新时代构建中国形象的迫切要求,这个过程也是中国形象的新构建与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娱乐中审美需求提升有效对接的过程。

最近几年除了电影频出高质量大片,纪录片领域也大放光彩,从《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与全世界做生意》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华全家福》等各放异彩的纪录片从民族、饮食、古老的手艺、贸易、文物、习俗、审美、自然景观多个角度呈现中国的多样和厚重、民俗和传承。这些纪录片在海外播放后,引发广泛讨论,很多外国人刷新了对中国的认知,并被这个伟大的国家所吸引,因此就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新窗口,这些同样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的一种符号。“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虽已停止了侵略殖民,但西方一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带有殖民心态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思,三分猎奇、三分轻蔑、三分怜悯,还有一分‘非我族类’的敌意。”在这样的国际语境中,这些纪录片以独特的角度、客观的立场讲述了当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海外观众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而又温暖的中国,而且这样的中国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化和多样化的,从各个角度折射出国家的发展。

2.通过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新世纪以来,国家通过“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等项目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使得莫言、贾平凹、张炜、余华、刘慈欣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以多种语言形成在海外传播,有的还在国外获得了文学大奖,这就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范围。以前传播的目的地都是欧洲的法国、德国等汉学研究比较活跃的国家,现在则注重向西班牙语世界、阿拉伯语世界、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2013 年中国与俄罗斯和印度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启动“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和“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活动,扩大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走出了国门,但是它们在所在国的接受还需要读者或者是研究者的理解和阐释,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走出去”的过程,还要关注“走进去”的程度,让它们生根发芽,成为所在国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外译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最近随着国内谍战剧、网络改编剧的热映,一些网络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也被翻译成外语在海外传播,并收获不俗评价。2018 年2 月《射雕英雄传》第一册《英雄诞生》在英国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加印了七次,并向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迅速传播,这些国家的读者在看过《射雕英雄传》后,再去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时,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流浪地球》原本是短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之后,在海外的传播更广,其所凸显的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也更能传达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谍战小说《暗算》《解密》也在海外掀起“解密风”,读者众多。现实的中国形象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海外翻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接受,而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所建构起来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又会给既有的中国形象以调整,最终达成一种更新和重塑。“中国古典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接受塑造了历史上强盛富庶的中国形象。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现代文学的域外译介塑造了敢于担当、诗意浓郁的中国形象。而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更是绘就了多彩的中国形象,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所塑造的‘改革中国形象’‘军人英雄形象’‘时代农民形象’‘知识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旧有认识,将一个现代的、发展进步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3.通过纪念性活动。纪念性活动通常是指历史传承下来的,基本固定在某一时间的具有特定主题内涵的社会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围绕国庆纪念、改革开放纪念等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通过美术作品展览、影视作品展映等方式展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凸显新的国家形象,起到感染大众、聚焦新时代、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目的。2014 年国家把9 月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5 年9 月3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宏伟的阅兵式,领导人强调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充分表明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把12 月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达了我们民族对死难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以及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的决心和力量。最近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新时期世界舞台上的责任和担当。“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给新时期构建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

(二)他者形象塑造

1.海外影视作品的观照。国内的影视作品是我们主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而海外影视作品中的中国背景或者是中国故事则是他者有目的的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是被动地被塑造,好莱坞电影从《X战警:逆转未来》《哥斯拉》到《变形金刚4》都出现了中国背景地,有的还有中国演员参演。好莱坞影片不仅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也是西方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世界影响深远,但是“在这幕并不平等的自我与他者的双重镜像中,关于中国这一东方他者的不同呈现既与中国自身的变化相关,更密切联系着美国(西方)对自我的认知。尽管中国的显影无法影响好莱坞的主流叙事逻辑,但依然能从好莱坞之‘眼’中窥探出近些年中国的巨变”。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发展的巨变和实力的提升,所以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对于中国或者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和以往有所不同,《花木兰》系列和《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都以中国传统经典武侠形象为基础,“正面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这也意味着中国并不是一种异质性的存在,同样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好莱坞之所以重视拍摄系列中国题材的影片,也是与中国老百姓娱乐消费水平提升密切相关,中国电影市场前景广阔,他们愿意与中国电影公司合作,共同分享内地电影市场快速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中国功夫、东方哲学作为正面形象被呈现的重要原因。从 2009 年上映的《2012》,2012 年上映的《环形使者》《泰坦尼克号》《全面回忆》,2013 年上映的《环太平洋》《007:大破天幕危机》,2014 年上映的《地心引力》《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2015 年上映的《代号047》,到2016 年上映的《长城》,中国形象不断得到正面强化,从单一的场景叙事到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强国表达,中国的国家正面形象得到凸显,《2012》中甚至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面形象,这在好莱坞的电影叙事中是少见的。不仅如此,喜马拉雅山、香港、上海、甚至天宫一号都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出现在影片中,国家实力得以彰显。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更是开放自信的中国更主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事务的必然折射,当我们自身强大了,外界作为他者观照我们的视角也会改变。

除了好莱坞的影片,最近几年好多国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拍摄制作了众多精良的纪录片,以英国的BBC 公司为代表,拍摄了《发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新年》《中华故事》等,后两者基本客观地介绍了中国的节日习俗和相关故事。邻国日本醉心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曾经拍摄电影《敦煌》和《中国古文明之谜》,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新时期又拍摄制作了《日本漫画家中国寻恩记》《茶马古道》《中国铁道大纪行》等纪录片,尤其《中国铁道大纪行》没有太多的评价,镜头随着导演在中国不同城市的轨道边穿梭,这让日本观众被中国的壮丽山河所吸引,为中国普通百姓的热情质朴所感动,也为对中国的误解与现实的差异而惊讶,比较好地呈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和面貌变迁,韩国拍摄的《超级中国》与《上海的美食》上映后在娱乐文化发达的韩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美国则拍了《鸟瞰中国》,从空中俯视中国大地的壮美风光,令观众震撼,最近又上映了《美国工厂》,聚焦中美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效率。

2.中文外译作品的接受。中国作家的作品被外译到海外后,能否如实地传达作品本身的思想和意义还和翻译者本身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翻译者既能忠实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又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性叛逆”,能够结合读者所在国度的文化接受度来进行翻译,这样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纳就会更好。但实际情况却是符合这样要求的译者很少,一般中国译者在兼顾国外文化接受方面有待增强,而海外翻译者多在理解作品本身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的偏颇,能够把这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是那些常年耕耘在汉学研究领域的汉学家,在法国、德国等汉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由他们来翻译这些作品,所以这些国家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接受相对较好。学者姚建彬认为:“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还是要选择传入国的母语译者,因为母语译者更能把握当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要照顾其他国家读者的体验,就难免会涉及译作准确性及风格的问题,这就需要翻译家与作者沟通协商,互相体谅——在这方面,美国译者葛浩文与莫言的合作堪称范本。”最近,葛浩文在翻译当代著名作家雪漠的作品,包括《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等,在海外获得了广泛好评。从东南亚到欧洲、北美到澳洲,都开始出现中国武侠、玄幻文学的英文版在线阅读平台,文学作品从严肃的、传统的形式到娱乐的、网络文学的形式一步步走出去,后者的读者群更年轻、新式和主题多样化,也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和理解,这对于积极正向的中国形象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二、国家形象构建过程中秉持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国家形象建构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的过程,随着国家实力的改变,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应与时俱进,呈现新时代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客观地展示一个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富有责任精神、言而有信、有情有义的带有温度的中国。“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塑与他塑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友谊和支持,关键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国家形象自塑的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国家形象他塑的过程中,我们某种程度上就会有些被动,因为主导权并不在我们这一方,所以尽可能地引导对方公正客观不带有偏见的进行塑造,这也有赖于我们更加有力地通过各种途径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我们自己文化价值观的新形象,这是他们认识中国进而塑造中国形象的前提。新时期传媒宣传不能只是一些冰冷的数据呈现,要把人和文化的细节浸润进去,这一点《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就融合得非常好,从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呈现我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非常接地气,观众评价非常高。在《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1942》等影片中普通美国人的形象被塑造成“救苦救难的神父”、“报道真相、帮助中国人的英雄记者”,从而让形象在影片中得到升华,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善用国际表达的平台和载体

随着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国际表达的平台和载体,比如参加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时,通过展览、人物专访等方式与海外媒体合作,以扩大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时往往借助出访国的主流权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讲述中国人民与外国人们的友好往来和真挚友谊,这对出访国的国家民众更好地了解当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国家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一段时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运用国外主流媒体的传统影响力,在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和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时,在海外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有效地影响当地主流社会”,会成为一个指向,因为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需求。

①陈金龙:《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的建构》,《光明日报》2019年9月6日。

②⑪ 欧阳辉:《国家形象何以自塑和他塑》,《学习时报》2019年4月15日。

③④ 徐放鸣,王莎:《新英雄叙事与中国形象的影像构建》,《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

⑤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

⑥〔美〕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孝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⑦姜智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第5期。

⑧陈金龙:《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的建构》,《光明日报》2019年9月6日。

⑨张慧瑜:《从中国元素到中国故事还有多远——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9期。

⑩白杏珏:《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普查 什么样的中国文学海外受欢迎》,《北京晚报》2019年5月31日。

猜你喜欢
国家
人口最少的国家
面积最少的国家
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