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 曹华登
前不久,挂职村干部,成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生鲍奕廷的新身份。这两年,在嘉兴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和鲍奕廷一样,132名当地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赴村、社区挂职。为村民解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参与环境整治、联络文化下乡……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如今也是这些大学生的一门新课程。
像这样统筹高校资源,以群众身份之变,破人员之缺,是海宁推进群团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宁不断深化群团改革,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推进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以“四变破四缺”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群团组织“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等一系列难题,群团改革推进有声有色。
任职于海宁市编委办的陆东游,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海宁市总工会挂职副主席。海宁以机关事业单位、基层一线和企业代表的身份之变,破编制之缺,目前各群团组织均分别配备挂职副职1名和兼职副职两名,他们的加入为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新活力。作为总工会下属事业单位,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服务性在改革中强化。“不要以为我们只送文化,我们也送技能的。今年已开设了职工技能培训60期以上,包括缝纫工、冲压工、焊工、车工等工种技能培训,既服务工业强市,也满足职工需求。”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朱耀明说,针对交通不便的企业职工,还提供上门服务。
人在变,背后更是制度设计的角色在变。如何强“三性”、去“四化”、破“四缺”?海宁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各镇、街道和部门单位原有的党建载体、各类资源和活动品牌,进行再整合、再挖掘、再拓展,打破条线分割,进一步统筹协调、科学配置工、青、妇、科、联等群团资源,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合力。
长安镇(高新区)、马桥街道、皮革时尚小镇这3家基层群团改革试点单位,采用“专、兼、挂、轮”等形式,设立党群工作办或群团服务中心,建立由分管党建工作副书记牵头的党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人、财、物等资源,以资源之变,破解场所之缺,因地制宜打造了38个党群服务中心、95个党群服务站点等一批阵地。日前,刚刚揭牌的长安镇(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和“百姓之家”,免费的场地和项目吸引了无数群众,而半年前这里还是一栋小城镇整治中等待整治的破旧老楼。
“钱”从哪里来,这是群团改革中的另一大难点。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以思路之变,破解经费之缺:一方面通过上级党委和群团组织经费划拨,皮革城行政划拨兜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开展资金募捐、项目认领。此外,小镇还创新探索通过基金形式提供经费保障。基金由党群组织共同注册成立,启动资金由皮革城总公司注入,并通过上级补助、小镇众筹、社会赞助、项目收费等形式拓宽来源渠道,小镇党组织和工青妇将原来各条线的工作资金纳入基金总盘,统筹使用,合力解决了经费保障难题。
海宁群团改革还与中心工作保持同频共振。海宁市科协已推动企业建立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两个,与12位院士、12个院士创新团队开展合作,合作项目25项,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群团改革的深入,海宁市镇两级妇联主席轮值制度、优秀学生“双百双进”、长安“扶芳”公益课堂、马桥“工匠学堂”等一批创新做法和服务品牌也脱颖而出,得到当地群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