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桢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环保事业获得前所未有大踏步前进的里程碑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这既是对我国一直以来气候政策及其实践的概括,也是对未来气候政策方向的阐述。积极的气候战略必然会对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拟从理念、目标、管理、政策、试点宣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全球气候治理主要依靠科学和法律,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开启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约,为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科学为法律提供依据,同时国际法保护科学知识不受诋毁。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我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我国的气候变化意识普及程度也在逐步提升。
历次的五年规划都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在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篇章,“十二五”规划单设了应对气候变化一章。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赋予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职责,这表明政府认识到气候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要落地、要执行、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不是别人要我们做。应对气候变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把这些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起来,把各项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一项重要举措,将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等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目标。在实际执行中,全社会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2017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三年完成了2020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目前正在研究到21世纪中叶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其中目标是一个核心问题。
《巴黎协定》确定了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这对各国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求,也意味着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设定的目标都将远远超前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低碳发展将引领能源革命、引领绿色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低碳目标应当更加积极,而不能跟在能源转型后面。《巴黎协定》还制定了一个目标递进的盘点机制,因此各国的目标将承受国际压力,这也要求我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出相对积极的目标。
制定气候行动目标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落实气候目标需要有效的实施机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始终在党中央关心、支持和领导下推进的。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重大决策,亲自参与重大国际活动,发挥了重要影响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国务院有关领导和各部部长作为成员。生态环境部是牵头负责部门,其他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承担相应工作。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由各学科、各领域资深专家组成。地方政府将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机构,下一步要做好地方机构的人员培训,尽快形成更加强大的工作能力。另外,我国许多企业也设立了碳资产管理部门。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容十分丰富。从广义上讲,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以及节能、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政策。具体到应对气候变化牵头部门直接实施的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通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将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且对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推进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国家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制度,重点企业需提交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国家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按公约规定义务提交。国家发布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目录,推动低碳产品认证,通过放管服改革,促进低碳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相比其他环境问题的政策工具箱可以看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存在一些政策缺项,比如直接在温室气体控排项下的投融资,面向排放源的管控措施如许可证等。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将会更加完整、更为有效。
低碳试点包括省、市、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社区、碳市场试点等不同类型,试点经验及时总结形成国家政策,比如全国碳市场。
国家2013年设立了全国低碳日,起到很好的效果。今后还要做好常态化的宣教工作。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都设立中国角。我们以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对外交流,一方面介绍中国的成绩,使我们更有信心,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是通过互动共同推动各方都采取积极行动,最终能够保护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