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在全球重振制造业的战略引导下,世界各主要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战略部署,纷纷将发展重点、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创新和竞争构成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2018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2019 年首个重点任务。
先进制造业一般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制造业不断吸收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算机、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就是要把高新设备广泛装备于制造业,并且要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广泛采用先进制造设备、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可以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是经过先进设备、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大体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1.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或工艺设计,更新机器设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通过吸纳、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先进技术,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如数控机床、航天和航空装备等。事实上,传统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使得制造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同样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
2.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特别在产业结构转型中能起到引导产业高端化转型,并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因此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促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的强大支撑。
先进制造业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就业的重要基础[1]。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因素有诸多方面。
1.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如何,对创新发展关系很大。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各类风险也在加快积聚。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严重冲击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风险。特别是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实行技术封锁,破坏全球价值链的合作,阻碍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降低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吸引力,约束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央反复强调,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2.创新浓度。创新浓度是指区域内部各种新现象、新活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高速聚合,且保持创新要素长期、持续、不间断的互动与交流的程度[2]。创新浓度的有效提升,推动着创新要素产生“化学反应”和“溢出效应”,将使各种创新现象、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3.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的最直接因素是科技投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和先进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与制造能力密切相关。资料显示,2018 年我国R&D 经费支出19657 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8%。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R&D 的投入强度,对制造业创新发展有积极意义。
4.人力资本。据调查,人力资本的质量,最能直接影响创新的绩效。实证研究,人力资本不仅对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有影响,还会影响资本的积累。进入2019 年,各地不断被最新的留人、抢人新闻刷屏。现实告诉我们,“工程师红利” 正在悄然兴起,“人才第一次变得如此值钱”。
5.组织方式。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演进,制造业在环境、要素、生产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技术推动了制造方式的整合、颠覆、跨界,形成了新的制造组织方式。这一新的组织方式持续推动产品研发、制造加工、销售服务等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所谓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在系统中,各要素为了创新的总体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协同演化和互动适应[2]。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总系统,它还包含一系列的子系统,如企业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投融资、创新服务、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氛围的浓厚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成为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促使创新氛围浓厚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具有良性的相互作用。
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一是要技术创新。以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技术联盟为主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路径。二是要协同创新。以人力协同、技术协同、信息协同和资本协同为主要的打造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三是要开放创新。以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外包、技术转让为主要的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创新路径。四是管理创新路径。以决策手段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为主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管理创新路径。
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通过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四种自主创新模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不断把基础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系统,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具体来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先进设备投入和改造机制。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不仅对先进技术的渴求非常旺盛,而且对先进设备的渴求同样十分迫切。企业要加速“智变”,一方面可通过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还可通过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占车间的比例创建智能车间。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对企业的生产、质量、物流等环节有效控制,实现产品的设计到制造的过程。
2.技术创新和研发机制。要围绕自主创新和研发,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通过掌握本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并不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产业对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进入,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受到较大的制约。为此,需要通过新的价值链创新和新的链接方式,才能与全球价值链进行对接,并实现由低端价值链向中高端价值链的转化[3]。
3.技术应用和实施机制。技术应用指通过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及颠覆性技术研发成果,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生产制造与品牌营销环节[4]。将无形的技术成果通过制造生产,形成有形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要构建起一个评价体系,这对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标志”意义。要针对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选择能够有效体现创新发展水平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制定创新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由于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其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有其差异性。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立评价的主要指标。创新投入方面,高新设备投入、R&D 经费内部支出、R&D 经费占GDP 比重等;创新产出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有效专利,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创新载体方面,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占比、高新企业占比等;创新管理方面,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生态环境等;创新绩效方面,市场占有率、高新技术利润率、亩均增加值等。
1.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集群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为,必须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既要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又必须强调政府对集群的技术攻关与创新的保障;既要破解制造业“低小散”发展现状,又要防止制造业“同质化”的竞争。
2.加强政策支持和机制设计相结合。政策支持已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重点,许多国家或地区都把产业集群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进体系,政府层面,要制定覆盖创新型企业发展全过程的“成长计划”,构建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企业层面,要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和动作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让产业特色更鲜明、创新要素更丰富、企业竞争力更强、空间布局更合理、分工协作水平更高。
3.加快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一手要抓好现有集聚区的转型,一手要抓好产业集群的构建。选择一批具备良好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制造企业进入培育库。要用构建产业集群的新理念,将产业集群的概念与产业集聚区严格区分开来。产业集群主要由主导产业、产业生态、服务载体、环境因素、创新浓度等5 个要素组成。其具体要求:主导产业必须是具有影响力的产业,产业生态必须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服务载体必须是优质的服务公共平台,环境因素必须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氛围,创新浓度必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场景。
1.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技术贯穿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等,提升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程度。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必须由内及外、由浅入深地推动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服务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态转变,从而提升研发设计、精益生产、企业管理、营销服务水平。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必须加速向制造领域布局,将互联网因子植入制造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当中,积极拓展制造业新的价值蓝海。
2.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非常突出的系统性、全过程性、多学科集成性,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变革[5]。智能制造基本范式,可以总结、归纳和提升为三种次第展开、迭代升级的基本范式,即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加快对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推广和打造,构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生态圈”,探索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应用场景”,实施机器换人、创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智能产业园等。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平台,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
3.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着力解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这个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问题。随着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不断融合延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不仅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也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的契合点[6]。制造产品的生产已经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制造已经向服务化发展。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构建起服务型制造体系,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从“以生产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转型,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企业比例,使制造业逐渐实现高度服务化。
1.牵住“牛鼻子”,破解“卡脖子”。要牵住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充分调动各地招引、扶持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是经济的支柱,如果没有一批能够起到“四梁八柱”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就无从落实。要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隐忧,引导和支持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确定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择优遴选实施主体,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性整体解决方案。
2.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要强化关键技术控制力,增强产业集群带动力,优化产业链条整合力,提升信息化引领力,体现标准制订主导力。这种自主性来源于自主创新力、重点环节突破、价值链高端化、产业分工深化。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在市场容量、基础产业、前沿趋势上,选择重点产业进行攻关突破。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培育更多掌握产业链命脉的“隐形冠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特别要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搞好空间布局,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资本投入等的良好环境。
3.培育科技创新大企业。要加快培育一批根植于本地,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链整合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集群产业发展层次。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产品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
4.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使命不仅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业态创新,将技术研发成果切实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制造业创新和竞争是大势,但沟通和合作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7]。目前,全国各地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应通过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搭建了沟通和合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