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2019-01-27 05:06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生产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坚持推动高效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农情形成的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思考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保障粮食供应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优化生产格局,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性农业,大力培育一批品牌过硬、效益明显、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农业知名企业,不断完善优化各类农业区域布局;坚持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发展观念发生深刻变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化肥、农药使用量,对秸秆、农膜、粪污等要进行回收利用,运用生物降解、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坚持绿色农业生产导向,建立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农业发展格局相适应、生物多样性相吻合、稳定健康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做大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做优第二产业、激活第三产业,协同推进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保障农业生产供应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前延后伸,发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相统一。

2.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要立足科学技术,通过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生产手段、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重点解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环境资源禀赋薄弱、劳动力缺失等问题,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粗旷式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现状,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才能确保装有中国人自己粮食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统一制定农产品准入市场体制机制和检测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农产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追溯食品安全生产源头,严把农业生产质量关,确保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厨房全程有监督、安全有保证。只有统一生产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才能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3.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素,要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合理优化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价值的最大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正常利益和诉求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整合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适度发展规模化;要清楚认识到小农生产依旧是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单元的基本国情农情,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要正确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没有小农生产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农业大现代化,要逐渐引导小农生产走上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改善小农生产设施,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生产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支持一批种养大户、建设一批家庭农场、整合一批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布局,重点突破,加快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相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体系。

二、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协调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价值底色。进入新时代,农民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强烈的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四化”发展中的短板。习近平在指导和主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农民的立场和农民的利益,以农民的利益为价值取向,始终维护农民的地位。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习近平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民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保护农民的主体权益。习近平非常关心农民的利益,强调发展农业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习近平高度关注农民的生活环境,强调在对农业进行改造时一定不能把农村的本来面貌给改变了,要留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这充分凸显了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强烈的人民性。

2.科学性。怎样将农业发展好,怎样将农村建设好,怎样让农民生活好一直是习近平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对我国农村社会实践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的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科学的理论创新和正确的实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地方到中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是习近平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城乡统筹、大农合、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依据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三权分置”将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等政策措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这些理论在指导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科学性贯穿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始终。

3.时代性。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发展确定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谋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的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站在新的时代方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等重要论述,为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新论述是着眼于我国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问题及时做出的新的战略判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

4.协调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现状,加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科学技术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农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四化”短板,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助力扶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结合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一体谋划,整体推进。农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的问题导向,把推动农业优先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协调各方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协同推进争取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伟大工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滞后性也更加需要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协调性特征发挥重要作用。

三、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培育新型农民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性。

1.建设美丽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必须发展好、建设好美丽乡村,留住乡愁更要凸显乡情。首先,改善村容村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农屋设计水平不高,导致很多地方“脏、乱、差”等环境问题突出。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危旧房改造,统筹规划乡村建设整体布局,保障房屋质量安全的同时提升整体美观度。因地制宜建设风土人情特色突出的乡村绿化景观。其次,补齐农村建设发展短板。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消除污水,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推动农村厕所改造升级,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农业生产再利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最后,建设强有力党组织。不断强化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基层干群关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乡村环境治理,同向发力共建和谐美丽乡村,切实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2.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首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发展要顺应市场变化,充分利用市场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其次,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依法严惩破坏耕地行为。加快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运用,实施科技兴农,提升粮食产量。加大科研投入,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吃螃蟹、涉险滩,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争取原创性重要突破,实现农业技术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更好实现最新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以科技发展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快补齐“四化”短板,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3.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实现中国梦,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汇集起亿万农民的磅礴伟力。首先,加大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型职业化农民,要改变当前从事农业生产主体以留守妇女老人为主的现状,加大政府普惠性和扶持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稳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其次,强化人才支撑。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必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大批爱农业、懂技术、有想法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提升新型职业化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有志有识的青年返乡创业兴业,鼓励更多专业化人才投身现代化农业发展大潮。最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教育投入要往基层农村倾斜,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进健康农村建设,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生产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