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伟
(秦皇岛市创业就业训练中心,河北 秦皇岛455004)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也迎来了一些财务风险问题,对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并积极寻找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确保事业单位的平稳运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和对外合作力度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入驻我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事业单位就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财务预算机制。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机制创新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最突出的地方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制定与调整预算制度,导致支付风险出现。举例来看,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处理单位内部的人员经费以及专项经费的预算时,没有做好科学的调查与分析,而是盲目进行收支调整,使得急于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无法及时获得财政支持,从而引起财政支出弥补缺口,诱发支付风险。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投资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内投资,也就是将资金用于单位内部项目的支持,既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金;另一种是对外投资,也就是将资金用于可能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外部项目,这种投资是事业单位产生投资回收风险的主要形式。因为虽然事业单位在投资前会进行预算,但是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不可控的,当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投资效果出现偏差时,很容易出现投资无法收回的现象,从而给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当今时代,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事业单位要想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改革会计制度,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并不能及时进行更换,也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导致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和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无法与事业单位发展相匹配,从而引发核算风险。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有待提升,一些事业单位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获取上,一味发展经济业务,忽视了这些经济活动有可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的财务风险。如果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会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财务活动所按照的相关要求与标准不够严格,从而引起各种财务风险,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支出类型属于消耗性纯支出型[1],基于此,更应当加强对单位资金的控制与分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影响,在对财务资金进行管理时仍旧采用陈旧的管理方法,导致单位财务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单位内部的经济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刚性。另外,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制度也有待完善,避免管理层对集体研究讨论和自觉接受各方监督意识不够,凭借经验进行决策,从而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必要的财务监督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正常运行的保障。然而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关于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有的单位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能及时得到跟踪与监管,很容易出现不正当行为,例如,单位人员私自滥用公权挪用公款等,造成了单位资产浪费,资金损失,导致了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事业单位门槛较高,进入单位的人员都需要经过层层考试与筛选,但是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是只掌握了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却缺乏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在进入单位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并且很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了解不够,缺乏风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和素养达不到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综合素质越高,就越能结合经济的发展状况驾驭市场,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了解本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和经济业务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下级员工的风险意识。在进行风险防范决策时,只有以事业单位科学有效的管理作为基础,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要通过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目标管理,主动积极地规避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首先应当结合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合适的风险防范目标,对单位内部的资金核算、财务管理与监督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规划,确保各个环节的财务信息都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时要确保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财务工作的合法合规。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应结合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的制度做指导和约束。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得到充分使用,严格控制资金周转情况,尽可能将财物风险降到最低。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事业单位应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确保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责任意识,提高风险意识,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积极落实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内部的资金工作实施分类管理,做好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二者相互监督,进一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财经法规的宣传与教育,确保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合法的,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第一,事业单位应当把好财务人员招聘关,非专业人员禁止进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同时加强对应聘人员职业素养的考核,提高准入门槛,确保进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质。
第二,加大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位财务人员都掌握一定的财务风险知识,并自觉树立风险意识。
第三,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风险判断与防范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法,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经济的安全性,降低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挑战,财务风险逐渐增加,要想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事业单位就需要从思想观念、管理方法、财务队伍建设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切实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