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旸
(河北建投任丘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沧州062550)
由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电力改革不断深入、煤价居高不下等因素,国有发电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面对不可控的因素,国有发电企业如何深度开发具有综合性、能动性、创造性、可塑性的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真正摆在一个战略重点的地位上,由传统的“人事部”转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已成为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关乎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重在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动开发的引导性管理,把员工视为投资的对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2]。
虽然多数国有企业“人事部”的牌子已经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但本质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仍是重复着基础事务性的工作,成为企业中不能创造收益的辅助部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激活企业营收的重要法宝?我们要首先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所在。
国有企业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传统人事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决策层把人力资源工作看成是日常的人事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缺乏企业战略支撑,基层员工失去了突破现状的决心。决策层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与执行者安于现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导致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改革举步维艰。
企业内部人员能动性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传统人事管理缺失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职务晋升当做奖励,把职务降低当成处罚,降职似乎成为“犯错误”的代名词,这成为管理者能上不能下的重要心理障碍。因此,正确理解人员职务的升降,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意义非同小可。长期形成的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制度,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国有企业人员的主流思想。人员流动问题归根结底是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的缺失。
薪酬的分配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基础性的,并且是巨大的。当前,对于越来越重视以价值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薪酬分配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发电企业。过分地追求员工队伍稳定,忽视了人本管理理念,直接导致了混日子的员工越来越多,让老实人吃了亏,降低了企业的活力,对企业安全生产和有序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是单凭一个人资主管部门就能够做好的,需要企业全体参与和支持。各部门负责人既要当部门业务的一把手,同时,也要当部门的人力资源经理。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上下一心,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正确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岗位评价不等同于工作分析,但二者都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岗位评价是在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之后,进而评定企业内各个职位之间相对价值的大小。岗位评价是介于工作分析和薪酬制度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职位评价的结果——薪点,是科学的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实现科学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做好岗位评价,也就量化了工作业绩的评判标准,为制定竞争机制与薪酬考核指标提供依据。
依托科学的岗位评价,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以薪酬分配为激励手段,构建动态的“后备人才资源池”,大力开发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根据科学的业绩评价,形成能上能下的岗位轮换机制,营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并逐渐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设定仍要考虑企业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免鼓励了一小批,打击了一大批的情况发生。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干事”,人与事的矛盾是人事管理的基本矛盾,它贯穿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人与事的矛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事的总量与人的总量的矛盾;第二,事的类型结构与人的能力结构、素质类型的矛盾;第三,具体岗位与个人资格素质的矛盾。要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就必须不断探索人与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和运动的规律,将人员的招聘、培训、升降、调动、考核等手段相结合,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的目的,推动人与企业的各自发展与优化配合。
总之,传统的发电企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必须切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下功夫,有效发挥“人”的关键作用,助推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成为历史洪流中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