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域下的松岗七星狮舞艺术语言起源探析

2019-01-27 12:11陈捷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深圳518061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七星情结岭南

⊙陈捷[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1]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基于自然本性和自我本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语言。从自然本性看,人们以模拟的方式描述世间万物的规律,产生了“山”“水”等符号;而从自我本性看,人们以抽象方式表达感受与体悟,产生了“恨”“爱”等符号。这样的语言也被称为自然语言。更进一步看,自然语言又可被划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前者是遵循语法理论、准确客观的描述性语言,后者则是偏离语法规则,通过超常的方式来表达更为特殊的含义,其追求的是对社会生活、民俗活动的艺术化反映,旨在表达难以言说的意义。

松岗七星狮舞在作为一项民俗艺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是一套完整的艺术语言体系。例如,松岗七星狮本体的颜色选取具有特定的艺术语言指代;松岗七星狮舞的表演习俗与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松岗七星狮舞的表演套路和配乐特色,则在一招一式、一词一曲间集中体现了艺术语言。由此,深入分析松岗七星狮舞艺术语言的起源,探讨其语言起源的路径,将为进一步理解松岗七星狮舞的艺术语言内涵,促进松岗七星狮舞发扬光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对松岗七星狮舞传承人文琰先生的多次访谈,笔者就松岗七星狮舞艺术语言的起源路径探析如下。

一、制造通俗意象,表达特殊情结

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符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具备中介性,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实现同一的媒介。对于每一个人或是群体而言,自然语言自然是表达情结、倾诉感受的主要媒介,但其表现力往往受制于语法规则与使用习惯的掣肘,难以达到完好的情结表达目的。因此,借助各类意向表达特殊情结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类艺术语言也由此而生。

就松岗七星狮舞而言,首先,从其“七星”之名看,据传是由松岗七星狮舞的创始者以北斗七星与树后嬉戏之鹰为灵感所取,以众人皆知的“七星”意向寄托了对松岗七星狮舞回归自然、吸纳天地的特殊情结。其次,从松岗七星狮舞之本体“松岗七星狮”看,其在沿袭南狮的基本形制基础上,采用黑、白、红、黄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平(关公义子)、关公、刘备等人物,将颜色意向与古籍人物意向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文狮”“武狮”等为民众所普遍接受的通俗意向,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尤其是伶仃洋海战兵败后流落松岗的文天祥将军的尊敬之情。最后,从松岗七星狮舞特有的“七拍半”鼓点看,其起源同样与北斗七星这一意象有关,“那个和尚坐在庙里面看北斗星,那个星往东看是6颗,往南是7颗,往西是3颗,往北是4颗,他向南坐着,就选了七拍,但是他觉得七拍不好听,八拍也不好听,就研究出来了七拍半咯”。鼓点的节拍同样由此实现了通俗的意象化,有效表达了崇敬历史任务、吸纳天地灵气的特殊情结。

二、联通大众感官,形成情感共鸣

松岗七星狮舞的艺术语言起源于意向的构造,更起源于感官的联通。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语言同样具有这一特征。而艺术语言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自我本性,即通过感官感知形成情感诉求,并将其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松岗七星狮舞作为一项在岭南地区颇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其艺术语言的产生同样与感官感知密不可分,其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生活感受的艺术化改造,形成了联通大众感官的艺术语言,从而使狮舞成为形成大众情感共鸣的桥梁。

松岗七星狮舞生于松岗,长于岭南,其对岭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感知与吸收可见一斑。其中,尤以松岗七星狮舞的各项表演套路的产生,呈现出最为显著的感官联通性。以“逗蛇”套路为例,岭南地区多毒蛇,清末时期舞狮队进村时,村民往往“毒蛇拦路”,把眼镜蛇摆在村口来考验舞狮者的胆量与武艺。这一岭南地区的自然特色与村民的感官传统,在松岗七星狮舞中被融会贯通为“逗蛇”套路,通过舞狮者与眼镜蛇的来往互动,表现“勇猛与谨慎并存,遇事三思而后行”的君子气度,与大众的感官感受实现了联通,从而形成了充分的情感共鸣。

“狮子书法”的产生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狮子书法”的表演主要由“文狮”担当,通过构思奇特的运笔方式,绘制文化意蕴十足的书法作品。这一表演套路的产生与人们长期以来对考取功名的向往密不可分。松岗七星狮舞也正是通过这一艺术语言的创造,联通了大众对于传统功名观的感官,形成了情感的共鸣。

三、承接民俗文化,构建特色语境

艺术语言的产生,还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良好的艺术语言应当因地制宜,有效承接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构建起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语境,促进情感的表达、表演者与观赏者的情感联动以及民俗文化的再发展、再传承。松岗七星狮舞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语言的起源即与岭南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构建起了极具岭南特色的艺术语境。

一方面,从松岗七星狮舞的各项传统仪式看,无论是“净手”“点睛”“采青”“拜堂”还是“起舞”等仪式,均非空穴来风、凭空产生,而是在岭南的舞狮文化基础上加以升华,并充分结合了岭南地区人民的宗法思维,将拜祠堂、拜先祖等放置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使其艺术语言与地区民俗文化实现融合,构建起了民众可感可知、愿感愿知的特色语境。

另一方面,从松岗七星狮舞的表演风格看,其自产生以来就始终坚持着雄壮、威猛又不失灵活、俏皮的表演风格,与岭南地区人民常年吃苦耐劳、崇尚艰苦奋斗,同时又靠山面海,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特征形成了有效的连接,构建起了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特色语境;同时,松岗七星狮舞的表演还极为重视“狮德”,充分体现了松岗七星狮舞艺术语言对传统的“仁”“德”文化的充分承接,构建起了伦理基础上的特色语境,有效提升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四、结语

纵观全文,笔者基于语言学的理论视阈,结合对松岗七星狮舞传承人文琰先生的访谈,就松岗七星狮舞艺术语言的起源路径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探析。一是就松岗七星狮本体而言,松岗七星狮舞的创始者构造了“文狮”“武狮”等通俗易懂的意象,形成了颜色、步伐、结构等艺术语言,传达对文天祥的崇敬等特殊情结;松岗七星狮舞特有的“七拍半”鼓点,同样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意象化表达,体现了特殊的情结。二是就松岗七星狮舞的表演套路而言,其逗蛇、逗蜈蚣、逗螃蟹、狮子书法等颇具地域特色,基于岭南地区的民俗生活展开艺术语言创作,深刻联通了岭南地区的大众感官,形成了情感共鸣。三是就松岗七星狮舞的相关仪式与表演风格而言,其“净手”“点睛”“采青”“拜堂”等传统仪式,良好地承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式,构建了基于狮舞的特色语境;而其雄壮、威猛的表演风格、讲究“狮德”的表演要求,同样有效承接了当地的文化传统,提升了观赏性。

松岗七星狮舞作为一套完整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岭南地区民众表达特殊情结、抒发自我情感提供了极为生动的、可视化的平台。就其艺术语言起源路径的探析,将为丰富我国语言学理论研究、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在与文琰老先生的访谈中,先生指出,松岗七星狮舞的创始人是第一代传承人焦贤的师傅,是一位未能留下姓名、籍贯等信息的僧人。

② 指上文所述的松岗七星狮舞创始者。

③节选自2018年4月对文琰老先生的第二次访谈实录。

④ 归纳自2018年3月对文琰老先生的第一次访谈实录。

猜你喜欢
七星情结岭南
岭南荔枝红
金正铉的“中国文化情结”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七星瓢虫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毛绒情结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