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创造和发展新时代的内涵基石。但多元化知识结构中,其他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稍显“暗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振兴力量,在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对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及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传统文化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刻发展“软实力”的治国理念。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学生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力量,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中学生是否已经自我意识到这点?如何在中学生之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从解析传统文化概念及传承必要性出发,探析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处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提供理论基础。
一、 传统文化教育概念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结果的过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客体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累,是中华大地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等各种形态的总体。而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孩子则是其核心。
二、 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中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基础阶段,在中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一) 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使然和现实需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在不断发展、进步、演化、成长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明、精神、价值、信念、规范等等的总和,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源泉力,是开创新时代的内涵基础。加强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教育常态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二) 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础
中学阶段正是“成长”的重要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吸收传统文化和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包含人文素养、品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全面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基良好的基础。
(三) 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经之路,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在不断丰富的多元化知识结构中,传统美德、传统技艺、优良习俗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体现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旗帜之一,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基础。
三、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度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中学生所能拥有和控制的“物质基础”远远超过社会“想象”,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新时代的电子产品、玩具、衣服等对部分中学生而言唾手可得;新时代的“玩意”和生活態度导致中学生认为“传统”意味着“过时”,完全忽略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现在的中学生沉迷于“现代玩意”的“一时之快”,而放弃对传统文化的享受。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糟粕”没有强烈的辨识度。
(二) 中学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认知偏差,重视度不够
过长一段时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还被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老套的学习氛围和方法影响,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在中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不现实的,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大力在小学、大学等课业少的阶段。认知偏差和重视度不足导致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效益极差。
(三) 其他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较大
随着政治、文化、社会等国际化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学生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忽视自我拥有的传承和传统。有调查表明,大约85%的中国学生能认出《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但却很难认出齐白石的墨虾;在明星演唱会和民俗文化演出之间选择时,89%的学生选择明星演唱会。足以看出,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四、 解决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个人,更在于家庭和社会,如家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的“快餐文化”、学习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教育力量的薄弱等。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角度来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一) 全力营造学传统、用传统、新传统的良好大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全面重视传统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发展,积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综艺节目、网络媒体、游戏等时代新兴工具来传播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其次,我国应该加强市场和社会的监管,全面净化文化市场,为学生创造更加纯粹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严厉打击对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和教学;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整治;及时全面检查网络环境全面清理网络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健康的文化“蛀虫”。然后,全面把握网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型传播渠道和普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最后,加强传统文化公益场所建设,开设良好空间环境。
(二)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深化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的深刻内涵,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气质,言传身教。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教材教辅的改编,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将生活趣事、好事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趣味性和感知性;在教学技术和方法上,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用声音、图像等多重手段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奥妙,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以往教师“一教到底”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层面,加强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鼓励持续学习和吸收,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同时,多激发学生组织和参与传统文化类活动,比如办朗诵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书画展、猜灯谜、包粽子等传统艺术活动。
(三) 家长正确引导,将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举手投足之间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成才”之前必须要“成人”,做人是最起码的素质基础,不要过多地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要更多地强调品德和素质;其次,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东西,提升自身的品行和传统文化素质,让自己和孩子“有话可聊,有话能聊”;再次,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是“轻声细语”,而非“棍棒出才子”;最后,社区应该多组织相关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理解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开展。
五、 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基础性的部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性。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中学生应该提升文化自觉,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持续性的、过程性的,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努力吸收和探索,不断地与时俱进,在不同的阶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易海涛.浅谈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J].学周刊,2018(09):91-92.
[2]宋甜.初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盛亚丹.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焦玉萍,王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初探——以鸡西实验中学为例[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02):53-56.
作者简介:
李波翰,重庆市,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