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雯 王丽莹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一直主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2016年又迎来国家教育部门颁布落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语文这门学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1)审美素养的提高。(2)语言应用能力的建构。(3)思维能力的培养。(4)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是基础部分。
关键词:思辨能力;作文教学;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便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所涉及的思辨能力主要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理论、概念的思考,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分析、推理、判断。具体而言,思辨过程可以分为抽象思维环节、发散思维环节、聚合思维环节和反思思维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是首尾连接的,由抽象环节开始,到反思环节截止。同时,反思又开启了第二阶段的思辨过程。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接近真理。然而,当前我国作文教学在认识方面、教学模式方面和教学支撑条件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导致思辨能力培养效果差。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试图探索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一、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语文教师个人的素养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加之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存在解读误差,以至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习作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失误。
(二) 作文材料甄选差别
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笔者大致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甚少,作文命题选材缺乏生活气息。另一个方面我们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的体验,在作文选材方面,教师也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选材。
二、 基于作文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生从一年级就涉及看图写话,到后来累句成篇,但是直到我们学生读中学之后,对作文的成篇仍然缺乏有效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作文篇章的意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谋局布篇的技巧。但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在方法上的引导,不可以放任自流,不然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阅读效果。
(二) 鼓励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写作时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为思维发散提供广阔的空间。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受思维惯性约束较小,能夠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事物。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性地位,激励学生以抽象概念为原点进行各种联想,形成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习作。例如,我们布置学生写作题为《写给十年之后的自己》这样一篇作文,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路的构建,积累原有的语言材料。
(三)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开学生思维
直观形象往往是激发思维的最有利的工具。俄国教育家乌辛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直观性看作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各个年龄层的学生对图片、音视、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的兴趣要高于对白板文字的兴趣。因此,多媒体材料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材料相比文字材料往往有更多的留白,这同样能够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有教师表示,有意识地介绍一个景点、推出一幅画、欣赏一支名曲、播放一段录像、出示一张照片,能够引导学生步入美妙无比的境界,启发同学们展开无穷的遐想。我们在进行习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习作。例如,在教学生写“学做一道菜”时,老师可以在写作的前一天引导学生回家跟着父母学做一道美食,并将其过程拍成视频,第二天教师将有趣的素材整理,在作文课上播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观察制作的过程,并注意其神态、动作等,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简单很多。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新课改以来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有效的探索。
作者简介:
冯雯,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金山小学;
王丽莹,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