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以班主任的视角,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在从初三到高一过渡期中所面对的种种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松懈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微妙心理和自残心理这五种常见的心理疙瘩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心理;疙瘩
从初三升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无论是课程设置、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身心发育都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不少新生及家长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不能根据专业的新特点进行调整,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因而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如何平稳度过“过渡期”,成为我们不得不关心的一个话题。
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后会产生哪些心理疙瘩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一、 松懈心理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新生进入所选专业就读后,觉得没有了中考的紧张和压力,哪怕有五年一贯制专业升学压力,也为时尚早,父母又不在身边,正好可以大胆地放松。同时,这些学生又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想想自己毕竟不是普高生,何必埋头苦读。于是他们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缺乏明确的目标,马马虎虎,产生了松懈心理。
二、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因中考失利而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感觉“出门矮人三分”。这部分学生是带着自卑感入学的。学生之间在家庭条件、社会背景和自身素质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别。有的学生来自农村,感觉家境不如城里同学优越。有的学生尽管主观上要求进步,但是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成绩比不过人家。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没有朋友。这些情况都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
笔者班里有一个小A,女生,来自农村,皮肤偏黑,性格很内向,且神态严肃。寝室里另外两个女生长相甜美,性格开朗活泼,而且这两人又恰好小学同校,于是很快这两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么,矛盾就来了。小A在多天的相处之后,发现自己就是不能融入这个小集体,于是选择了逃避,独来独往,索性不和室友为伴了。后来,小A刷牙洗脸都在人家寝室进行,寝室能少待就少待。最后连睡觉都搬到了人家寝室。这就是典型的自卑心理。
三、 逆反心理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容易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刚入学时师生之间不熟悉,对老师的苦口婆心视而不见,认为是“虚情假意”。他们一旦犯错,如果教师严厉批评,容易产生一种对教师和学校的逆反心理。这样就增加了今后工作的难度。
四、 微妙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地区,彼此之间都有新鲜感。好奇心驱使他们去关注新同学的一举一动,慢慢会发现有些异性对自己有特别的吸引力,这就是微妙心理。更何况有些新生在初中学校已经谈起了恋爱,在新学校也是“驾轻就熟”。因此班主任老师对于一些女生多男生少的班级,更需要警惕意识。
五、 自残心理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学生构成也随之复杂化。不同元素汇聚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是班主任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班主任,笔者自己似乎还没有来得及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学生就应运而生,这给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有些难题真是让教师寝食难安、心力交瘁;而有些难题甚至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教师解决问题的范畴。处理的结果一旦失败或有偏颇,学校、家长以及教师个人面对的只有不幸。
近年来,学生自残行为屡见不鲜,让老师和家长惊讶不已。自残是指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分为肢体自残和精神自残两类。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引起关注,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残就是对肉身的伤害。其实,精神上的伤害才是最可怕的。自残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心理学根源、童年的创伤、现实的压抑、同伴效仿、人格因素等。自残行为比其他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呢?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努力做好的。
1.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充分信任老师,无话不谈,教师才有可能在平時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的萌芽,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或“对症下药”,从而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化。
2. 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从而采取家校联动措施。教师经常主动联系家长,接受家长咨询,既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业状况,更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解决问题。
3. 要相信“存在即合理”从而怀有大爱之心。存在即合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试想每个孩子出生时个个都是惹人喜爱的可爱婴孩,都是在家人疼爱中长大。要试着去接受和喜爱每个带缺点的学生。
怀有一颗大爱之心,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也许没有那么令人心烦心累。中等职业学校新生所面对的心理疙瘩也早晚有一天会被我们的爱心所消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钱莉倩,浙江省桐乡市,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