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上海、浙江试行,随后的几年内,新的高考方案将陆续在全国各省全面铺开。站在课程改革的转折点上,一线物理教师将何去何从。本文以分子动理论专题的教学,阐述笔者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考;分子动理论;教学策略
分子动理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内容,主要研究物体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物体的内能,属模块中高考必考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基础,贯穿在33整个模块的各章之中。学习好分子动理论这个专题是学习好33整个热学模块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的能力。站在课程改革的转折点上,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 认真阅读教材,透彻理解教材
教材是高考的基础,高考的考试大纲和说明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来制定的。任何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物理规律和方法,其原型都基于教材。甚至有些高考试题就是教材习题或内容的改编,比如:2017年课标Ⅰ卷33题的图像原型就来源于人教版选修33教材第27页中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再如:2016年课标Ⅰ卷15题用现代质谱仪分析比质子重许多倍的离子,就来自于人教版选修31教材第100页例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来夯实学生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建议或要求学生们在学习时,首先将教材认真阅读一遍,理解教材,尤其是“做一做”“STS”“讨论与思考”以及课后“问题与练习”这些内容很有可能改编为以后的高考题。从教材中选取素材也是高考物理试题的一大特色。
二、 透彻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201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对分子动理论的考试内容和范围也与2017年保持一致。在考纲中主要考察的内容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分子动理论;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温度、内能,4个Ⅰ级要求,本专题包括一个高考实验要求: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要透彻理解考试说明中的Ⅰ级含义及程度;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点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在有关问题中能直接识别与使用。
这几年的高考应该是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对物理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实现新旧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平稳过渡。所以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在往后几年的高考的考查应该也同时具备相同的特点。
三、 仔细研究高考题
研究高考真题能全面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并能有助于理解命题专家的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加大对历年全国卷试题的研究,才能把握选题的大方向。查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金考卷”物理部分,发现近几年的高考物理中,很多省、全国卷都涉及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如2017年海南卷,主要考查的是布朗运动的本质、成因和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2017年江苏卷,考查了两张水中碳粒位置连线反映粒子的大小和热运动剧烈程度。2014年北京理综卷第13题,AB选项考查的是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则其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反之,则其分子平均动能减小;CD选项考查的是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宏观上取决于物体的温度、体积和质量。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分子动理论内容概念规律繁多,但要求低,考綱对给定的知识点,全部是Ⅰ级要求,考察热度为2颗星(3星为最高),常考的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考题的难度都不大,一般都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查而非综合考查,常见的综合点为“分子力作用下的分子动力学问题”。对有关概念的深刻理解及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是本节内容学习和复习的关键。
四、 让学生经历解题过程提升解题能力
学生所做的练习题和作业,肩负着巩固迁移和拓展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对习题的研究和挖掘,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题海战术,做大量的练习,不一定就经历了解题过程,提升了解题能力。只有在具体任务驱使下、具体问题引导下的训练才是有效的,才能保证学生经历过程,这个过程指的是思维过程而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习题训练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对于本专题的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强化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如布朗运动、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传递、分子力等概念;分子力的特点、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关系、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等。
2. 建立宏观量和微观量的关系。对一个物体而言,其分子动能与物体的温度相对应,其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相对应。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物质的量相对应,物体内能的改变同做功和热传递相对应。
3. 加强贴近高考的典型题训练。精选一些符合考试大纲且贴近高考的试题,巩固本专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依托教材后面的习题和本学期所订的辅导资料。使学生扫除对新知识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练到位。
作者简介:
蔡于娟,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