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角色游戏本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探研

2019-01-26 10:16郑丽星
成才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

郑丽星

摘 要: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游戏角色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但并不完全了解如何去设置角色游戏,如何充分发挥游戏价值。教师在选择游戏角色时,应尽可能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征。教师在布置游戏环境时,应选择多样化逼真的游戏素材,来增强游戏的真实感,让幼儿有更强的带入感。教师在课下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游戏的经验,提升游戏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教育;角色游戏;游戏素材;游戏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91-02

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活动形式,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已越来越被学前教育界所重视。然而,部分幼儿园在游戏教学上存在两种误区: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下,忽视幼儿的真实意愿,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体验;放任游戏,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没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无法推进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不能从中得到连续的经验积累与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不同于规则性游戏,这类游戏给幼儿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游戏调动了幼儿的感官,使幼儿的心智、感官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

一、科学分析幼儿特征,合理选择游戏角色

参照不同的游戏主题,可以将游戏角色分成不同类别。家庭关系类游戏是指以娃娃家的方式开展的游戏,成员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常见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类角色包括银行业务人员和医院的医生、护士等。幼儿的年龄段不同,选择游戏角色所参考的依据也不同。小班幼儿选择游戏角色的动机不明确,角色类型也比较单一。

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小班幼儿喜欢选择家庭生活类的角色游戏,其中“爸爸”“妈妈”是幼儿们经常选择的角色。这主要因为很多幼儿都抱着快快长大的愿望,而家庭类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个愿望。中班幼儿逐渐从家庭类游戏向社会关系类倾斜,这主要是因为中班幼儿社会认知范围在逐渐扩大,因此更愿意尝试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大班幼儿则以社会关系类角色游戏为主,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并且角色意识在逐渐增强。由此可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当选择不同的角色游戏,来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在大班角色游戏中,三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很快便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男孩是爸爸,三个女孩分别是女儿、姐姐和妈妈。在角色分配完毕后,妈妈负责出门买菜,姐姐留在家拖地并且照看孩子,孩子则拿着奶瓶在喝奶。当爸爸工作回来之后,他对孩子们说:“今天晚上爸爸带大家一起去剧院看演出。”说完,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出门了。不难看出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他们自觉地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在角色分配时,教师没有过多干预,而是将选择权交给幼儿,因为大班的幼儿有能力自己选择想要的角色。同时,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们自己还加入了社会交往成分,这与大班幼儿的心智相符,因而教师是鼓励和赞成的,并没有阻拦幼儿的这种角色安排方式。

二、选择逼真游戏道具,增强游戏的真实性

当前,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游戏时间、场所及形式缺乏系列研究思考,出现了一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现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材料使用的经验,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材料和工具的观察。如果幼儿之前并未接触过这些素材,那么角色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探索性的活动,而非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真实多样的游戏素材是游戏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且逼真的材料,幼儿才可以完全地融入到游戏之中。在娃娃家游戏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教师用几片纸来当作蔬菜,用尺子来代替锅铲。这样的素材布置虽然保证了材料种类齐全,但是却不够真实。很多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之中,始终游离在游戏之外,不利于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使用逼真的游戏素材,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游戏质量。

在娃娃家的材料设计中,游戏区所需要的材料可按照材料类别不同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需要收集的材料,这类材料在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可鼓励幼儿们将家中闲置的材料带到幼儿园,共同装扮游戏区域,这类游戏材料包括锅碗瓢盆、筷子、勺子、电饭煲、头饰等;第二类是需要购买的材料,这类材料包括冰箱、梳妆台、橱柜、桌椅等,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相一致,仅仅是迷你版;第三类是需要制作的材料,如各种颜色的泡沫纸、子母扣等。教师可将这些材料放置在游戏区域的不同地方,布置一个个与现实相吻合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区域中找到真实感。教师有效选择材料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用专业知识与能力去关注幼儿的游戏意愿、游戏行为、游戏中获得的能力发展等。

三、鼓励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当幼儿平时对某个角色观察细致入微,在游戏中则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角色的逼真程度也就越高,游戏对幼儿产生的帮助也越大。因此,只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事物,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游戏中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去扮演他们心中的角色。从教师角度来看,如何将游戏还给幼儿,如何开展幼儿园游戏,如何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等问题,都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考验。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授这些生活中的常识,而且要引导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去分析社会中每个角色的特征,了解每个角色的社会分工。

在开展“超市”角色游戏之前,为了让幼儿对超市以及超市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分工有足够的了解,教师组织了一次超市购物活动。在购物的时候,教师鼓励幼儿去看看不同物品都放在哪里,思考这些物品是否有摆放的规律。教师鼓励幼儿与其他顾客聊聊,看看大家都有哪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是不是有自己的购买计划。在结账的时候,看看收银员的工作方式。在较为细致的观察之后,教师发现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试着模仿自己所观察的角色行为模式完成角色游戏。在幼儿们细致观察之后,他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彼此合作也更加紧密,主导游戏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将自己的理论认知運用到实践之中。教师在游戏中要会观察,够敏感,能解读,懂评价,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真正成为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四、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多开展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幼儿园游戏教学,幼儿园及其教师都需思考:如何将游戏还给幼儿,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游戏,如何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等问题,这些都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考查。幼儿教师应认识到角色游戏之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挖掘角色游戏的本质,在游戏角色设定、材料布置、活动安排等各个环节做出努力,改进角色游戏的质量,使角色游戏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祁岩.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

[2]全海英,马超.情境启动体育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4(02).

[3]吴亚英.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2).

[4]范丹丹.幼儿园室内体育游戏的有效开展探讨[J].成才之路,2017(31).

猜你喜欢
角色游戏幼儿教育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