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19-01-26 21:32:31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视域教育者

陈 猛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内容提要]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及传播手段的兼容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彰显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亲和力与吸引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内容庞杂化及教育环境复杂化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面对如此困境,相关部门务必抓紧研究,亟需从整合教育主体、优化教育内容、净化网络环境等维度加以思考,以期增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子的主阵地,既是知识、人才的汇聚地,又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中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众多意识形态争相占领的主场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汇交锋的主场所。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更是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给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诸多困惑。为此,加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特别是其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传播手段的兼容性满足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要,为切实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可彰显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是由互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也是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才得以实现。正是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为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提供了实现契机。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能够方便教育者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能够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有效缩短教育内容的传递时间。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性的特点,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可以有效扩大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普及范围。加之,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 后或00 后,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每天花费较长的时间在网络上,这就为他们接触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提供了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相较于传统媒体背景下教育内容的人际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更新更加及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

(二)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可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

相较于传统媒体那种单向一维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无不凸显出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弊端。受教育者可以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这就增强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认知与认同,进而提升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是增进彼此关系,提升教育亲和力的基本前提,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为此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新媒体的运用促使教育过程打破了现实物理空间的限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借助交互性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教育对象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有效融洽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

(三)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可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传播手段是为传递信息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各种途径的总和。毋庸讳言,传播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反之,则不然。在运用传统媒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且彼此分离,吸引力不足,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仍不显著。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不仅丰富了原有传播手段,而且为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提供了新机遇。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兼容性能够有效传播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兼容性能够以各种方式传播教育内容。在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内容的传播往往是以线下的人际传播方式为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此类传播方式形式单一、活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凸显。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可以将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个体传播与群体传播有机结合,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立体联动,有效契合了现今受教育者的信息接收习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有效增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诚然,经过多年发展,各大高校普遍运用新媒体有效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并取得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又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内容庞杂化、教育环境复杂化等诸多挑战,进而制约了教育效果的凸显。

(一)教育主体多元化淡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阶级或集团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以提升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个体或群体。教育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逻辑起点,其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在原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多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党委宣传部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往往经过层层筛选,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与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此为基础构成的教育主体无不具有明显的阶级导向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正向发挥。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载体逐渐涌入教育过程,并备受青睐。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受教育者”转变为新的“教育者”,教育主体单一化、权威化的基本格局被彻底打破,受教育对象凭借技术优势即可完成身份转变,成为新的教育主体。至此,教育主体不断凸显多元化的特色、去中心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特征、个人化的特性。而由于教育主体自身素质、专业技能和政治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主体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致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在校园传播,消解了原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既有影响。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培植“代理人”,通过新媒体对我国进行猛烈攻击,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西方意识形态地输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多元化,淡化了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

(二)教育内容庞杂化削弱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内容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本内核,其质量决定着教育效果。倘若教育内容健康积极,符合高校学生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大势,找准学生的“关切点”与“痛点”,必定深受教育对象的喜爱与欢迎,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的提升;反之,则会滞缓教育内容在师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从而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消解了原有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大多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材。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都经过层层审查,多重商榷,理论知识系统完备,价值导向正确,凸显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极具方向性、政治性、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2]能够有效确保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始终在既定轨道进行,从而有力维护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与科学性。随着新媒体不断运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纷纷涌入高校校园,频频抢占话语领地与受众,其中不乏夹杂着反社会主义、享乐主义等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这既给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正确选择带来了一定困难,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

(三)教育环境复杂化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控性

教育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影响各不相同。传统教育环境多为现实的物理空间,教育主体对此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教育内容也具有明显的不兼容性与排他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逐渐运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并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教育环境愈加凸显出动态性、多维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并逐渐完成了可视化到不可视化的转变,现实物理环境到虚拟网络环境的转换,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教育主体对教育的可控性。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的教育环境是一个不可视化的隐藏空间,极具模糊性与不可视性。教育环境的不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及主导能力,诸如民粹主义、拜金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在此得以肆意传播,导致教育环境愈加复杂,弱化了教育者对教育的把控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的教育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具有明显的兼容性与非排他性。在这虚拟环境下,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其自身是不在场的,呈现出的内容是以符号或代码等形式出现的虚拟角色。教育对象容易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产生恐慌或迷茫,而教育主体的相对缺席、教育信息的庞杂更是加剧了教育对象的不适应性,从而愈加凸显出了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这也弱化了教育者对教育的管控能力。

三、新媒体视域下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本文认为可以从整合教育主体、优化教育内容、净化网络环境三个维度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升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教育主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教育主体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他既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多样性致使教育主体愈加凸显出多样化、去中心化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一方面,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随着全球化日益发展,我国现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与“攻坚期”,思想文化日益多元,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更是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因此,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深厚的理论素养,他们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与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育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界限日益模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日益增强,教育主体凸显多元化的趋势。为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优化教育内容,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性

教育内容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教育内容能够有效促进育人效果的凸显,反之,则无法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甚至会消解既有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亦是如此。网络信息庞杂化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与低价值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的基本导向。一方面,坚持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列宁强调:“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6]为此,我国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传统教育背景下,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与强制性,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但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及青年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原有话语体系及表现形式逐渐式微,其教育影响力日渐消散。由此,教师务必切实采取措施将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严谨准确的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努力做到“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道理浅显化、艰涩的语言形象化,”[7]寓晦涩难懂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于生动活泼的话语体系之中,有效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大众化,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认可度,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三)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8]因此,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注重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内容是网络空间的核心要素,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就是推进互联网治理、净化网络空间的基础性工程。网络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化信息映射的作用,不确定性的信息经过碎片化的网络传播之后传播效果会得到强化。为此,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与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氛围”[9]就成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的首要前提,这也有利于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凸显。另一方面,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有效净化网络环境的根本保障,又是新媒体视域下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依托。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明显弊端。正因如此,一些不法势力借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大肆传播诸如普世价值、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致使我国的虚拟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相关部门务必要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立严格的互联网内容审查制度等措施有效净化网络环境,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与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视域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6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14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2018年15期)2018-09-18 03:20:04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