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正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农村习俗和传统德育资源的相关名词进行释义,并将农村习俗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传统德育资源为研究视角,把当代价值作为着力点,通过把握以农村习俗为载体的传统道德与农村群众生活的必然联系,把农村习俗中的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运用到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村社会习俗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长期发挥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作用,不但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塑造了农民自身的优良品格,对于维系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习俗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而农村习俗既属于传统习俗的范畴又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①陶立墦.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
习俗又称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②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③谭海涛.董兵锋.田颜强.周江.浅析民族地区传统习俗的传承与保护[J].交流研讨,2015,(07).也有学者认为习俗是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习俗是思想和行动的固定方式。④韩大林.教育行为·教育习惯·教育习俗[J].宁波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6).农村习俗是农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一脉相承且根深蒂固的,契合农村群众社会心理,并且指导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文化自觉。
德育资源是指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个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①蔡辰梅,刘刚.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西教育科学研究,2006,(11).传统德育资源由传统道德教育(指为通过学习传统道德而形成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德育资源两者的概念衍生而来。由此,传统德育资源可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内拥有的各民族过去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现实生活中仍发生作用的、并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有可能被恰当而充分的运用于教育活动中、且对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起作用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要素的总称。”②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开发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是在农村地区中传统文化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经过农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总结,其包含在农村习俗中,并以农村群众为主体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应用的一种道德教育资源的总称。
农村习俗兼具民俗文化中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而农村习俗中的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因具有历史传承性和进步性,使农村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融合性特征、道德规范性等特点。
第一,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农村地区在全国地域分布广泛,而农村人口较城市人口的流动性较小,街坊邻居也较为固定,有较好的延续性。民俗以多种形式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中得以传承,使各农村地区受地方性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随着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地方性特色。
第二,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融合性特征。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政策的放宽,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多,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除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伴随外地人员的到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返乡,各种文化形式也在积极融合。农村地区受到各类文化形式的冲击,经过交融、碰撞、取舍的融合过程,形成以当地传统文化为主线,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农村习俗。
第三,区域性道德规范作用明显。农村习俗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农村的公序良俗,尽管我国的法治进程起步相对较晚,但我国却葆有几千年的祥和民风。这充分显示了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的农村习俗早已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一条隐性的道德行为衡量标准,对当地农村群众起到了道德约束的作用。时至今日,在我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下,不同地区的农村习俗依然指导着当地群众具体的行为规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伦理性。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农村习俗中的德育资源多为伦理道德的演化和拓展。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展开,重伦理性在农村家族文化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带有良好德育价值的家风和家训以及村规与民约。尽管在农村习俗中存在一些伦理纲长的糟粕,然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历史选择,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衡量,如今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德育资源,依然显示出较强的伦理性特征。
第二,实用性。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必须适应农村的发展变化,符合农村群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这也体现出农村习俗中的德育资源需契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并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德育资源形式呈现,才能够更好地被农村群众接受并起到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作用。
第三,通俗性。在发掘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向通俗性的转化。之所以传统德育资源能够很好的植根于农村习俗中,是因为通俗的形式更容易被农村群众广泛理解和接受,很多艰深的传统德育资源理论都可以在农村中得到通俗化的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当中,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力开展,得益于注重对传统习俗中德育资源的科学合理转化,方便针对农村群众进行通俗化的宣传与讲解。
新的时代背景下,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维护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进一步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好路径研究,把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有效运用到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农村习俗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集成外化表现,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达成的相对稳定的集体共识和行为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从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农村的思想工作,其中道德教育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群众习以为常的农村习俗作为农村道德教育方面的有效途径,在维系农村原有传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能够以此为逻辑起点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更广泛的农村传统德育资源。中国共产党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农村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习俗作为农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自然承载着农村传统道德的维系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习俗为形式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农村的物质生产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实现了农村传统道德的维系和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新的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理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人生追求、以集体主义为行为准则,要求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农民新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农村新文化的方向也就确立了。①邹德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5).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举措。这就要更加注重农村习俗在变迁过程中蕴含的传统德育资源,以便保留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保障农村习俗改革向合理方向发展,从而适应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农村习俗的变迁不能够伴随“城镇化”进程,就容易导致农村群众的不适应、改革的不协调,将无法融入到改革的新形势当中去。继续发挥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作用,在“城镇化”中保有农村习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提高农村在向“城镇化”转变过程中的延续性、明确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此引领和保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65.农村的道德建设要立足于农村习俗中德育思想的价值本身,利用好农民群众所认可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理念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农村习俗中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
第一,实现农村习俗良性变迁,顺应农村社会时代发展。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保障了在农村习俗变迁过程中的农村良好精神风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运用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动摇,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增强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开发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③王文军.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状况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8:2.传统德育资源一方面以农村习俗为载体,通过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符合农村德育工作的实践需要,增强了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优秀的伦理文化契合农村群众生活的现实状况,也为农村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当前处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时期,面对形势复杂的农村德育工作,特别需要注重的是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探寻农村习俗中的德育资源及其当代价值,正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也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德育资源的优劣势,照顾到农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农村传统道德文化,实现传统和现实相结合,能够有效抵制传统落后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对农村群众思想上的冲击,实现农村习俗的良性变迁和顺应农村社会发展。
第二,有利于村规民约的健全与完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需要较好地推行法治,但处理好农村当中的各项事务还必须辅以德治。农村习俗就是起到规范农村群众的日常行为,指导农村具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作用。农村的德治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是由内而外地对农村群众进行村规民约的心理建设,而法治是由外而内的进行约束。借助于传统德育资源当中的伦理道德文化而形成的农村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实际起到了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具体包含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指导农村群众日常行为,也就是应该怎么做;其二,村民违反了村里的公序良俗后承受的群众压力和所遭受的谴责。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一种表现,对农村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村规民约除了来源于相关法规的明确规定,生活中多是根据农村日常习俗和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所作出的评价。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健全与完善村规民约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指导,也需要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相依托,因为具体实践的效果还要着重依靠对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第一,优化生态农业产业。“乡村振兴”是国家在十九大中提出的战略性举措。在此,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又增加了“美丽”一词,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注重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必须让村民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落实。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和著作,《吕氏春秋》和《十二纪》提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规律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书中对于哪些时节不能打猎或者不能捕捞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不违农时、遵循万物生长规律、对自然资源有节制的开发等思想就是保护生态的伦理观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思想。①徐立熬.《吕氏春秋》的生态伦理观[J].农业考古.2008,(03):63-64.农村习俗中的天人关系思想作为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帮助农村群众重新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的现实目标。
第二,保障农业的繁荣发展。农业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是国家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农业的繁荣发展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让农村群众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要让农村群众热爱农业。农村群众是眷恋农村广阔天地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群众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致使农村群众舍近求远的去搞经济,渐渐对农业失去了感情。由农业而生发出的农村习俗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不会改变,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就成为了重新建立农村群众与农业之间感情的深层联系与基础保障。运用农村习俗开展对农民群众的道德教育,激发农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业的繁荣发展。
第一,提升农村群众个人品德。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多讲求“修身”的内容。比如:注重人伦、孝敬父母、厉行节俭、艰苦朴素、天人合一、热爱自然等,这些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内容塑造了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为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品德,需正确认识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的传承性,认识到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的重要性,调节个人道德素养与集体道德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导向。针对农村地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对农村群众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培育农村群众思想道德。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是一种经验性的模式,诸如土壤质量鉴别、气候预测、良种选择、节令掌握等许多农业生产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大都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代代传递而来。①王海燕.徽州农村社区教育与教育价值观研究——以安徽省绩溪县井村、汪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03:9.现如今,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无需再借助传统农业习俗去经营,但传统农业习俗中的德育资源还应继续传承,以承担起对于农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功能。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性经济发展态势,农村习俗中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农村群众所抛弃。没有了传统习俗中的价值观念引导,农民群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容易出现混乱,在是非对错以及善恶利益等价值观的判断和道德选择上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标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推动,也离不开广大农民共同遵守的道德文明规范。②刑蓉.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农民道德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5:11.对农村习俗中传统德育资源进行挖掘与研究,有助于培育出具有当代职业道德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诚信观念,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在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坚守道德信念,不为物质利益所迷惑,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公平正义、诚信与互惠互利的关系,构筑完善的道德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③刑蓉.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农民道德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5:11.
第三,传承优良家庭美德。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家庭模式由原来的宗族化特征渐渐地向单一家庭化特征转变,要求更加重视农村家庭美德教育,而家庭美德教育中放在首位的是礼仪教育。农村群众的婚丧嫁娶、日常交往、生产生活等农村事务,都围绕着“礼”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传统习俗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礼”寓于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里,对农村群众起到了很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在农村家庭之中,承担着教育农村子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农村习俗中的传统德育资源是以家庭互动的形式,在农村家庭美德教育影响下传承积累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