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炳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系统地阐释了“政德”。他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阐释了政德之于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本文试图从政德主体、政德规范、政德涵养三方面揭示政德之于社会道德建设的示范作用、统摄作用和引领作用,以求教于方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官德”来指称政德。“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2]可见,政德的主体是为官当政者。政德主体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应当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融性质、作用、角色、地位、使命、责任于一体的使命型政党。党的政治使命决定了党本身不仅是一个政治团体,而且还是一个道德主体,这与传统中国“为政以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政以德,是中国最宝贵的政治智慧和价值理念之一。中国古代历来认为德乃为政之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讲治国理政者能做到“为政以德”,就能像北极星一样,让“众星”团结在其周围。《孟子》在忠君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本思想,建立了“仁政”的政德规范。《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士大夫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性质和先锋队的作用决定了政德主体应当担负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
政德主体岗位具有稀缺性和公共性。官员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其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官德不仅仅是伦理道德,而且还是职业规范。官德背后是一整套权力运行规范和社会伦理要求。许多国家都有《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道德行为准则》和《政府行为道德法》等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新加坡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形成了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的官员道德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此,必须始终牢记,一刻也不能丢。丢掉这一条,用权就失去了根本,官德就失去了根基,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2]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提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3]30原始社会的酋长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从政为官者,但他们具有了政德的雏形,以自身的道德榜样影响感染其他人。28年前,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谈及“为官之德”时这样说:“当领导要以德服人。”[3]30服,强调的是人格魅力,是威信。他还指出:“‘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这也说明,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2]
政德规范超越社会道德准则,对社会道德准则具有统摄作用。
习近平指出:“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1]可见,这里的大德包含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两部分,体现了政治与伦理的统一,彰显了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
(1)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339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支撑作用。而且,理想信念具有凝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5]323只有坚守理想信念的初心,政德主体才能守住政德。
理想信念的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6]38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灵魂和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5]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精神支柱与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引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奋发进取的风帆,是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精神动力与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心很重要。我国发展一时一事会有波动,但长远看还是东风浩荡。”[5]26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来源于我们信仰和信念的科学性,来源于现实所取得的成就,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是我们奋进的内在动力。
(2)党性修养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揭示了党性的内涵和特质,他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7]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通过加强对党章和党纪党风、党史国史和革命传统等知识的学习,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党性修养的目的是通过立德修身,使党员、干部能够志存高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成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8]8政德主体必须做到心中有党。这是从政者一刻也不能丢弃的原则和底线,始终把党放在首位,兢兢业业,对党忠诚,为党服务。因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夙夜在公,服务于党的事业就是服务于人民的事业。心中有党,应当是具体鲜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5]143特别在政治方向、立场、言论、行为等方面要严守纪律和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中央的权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总之,政德的内涵包含了政治伦理的要求,因此,政德规范的要求要高于公民道德准则的要求。党员及干部要从更高层次的政治伦理出发,以理想信念为根本,以党性修养为基础,切实做到明大德,提高政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1]可见,这里的公德包含了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政德既有道德要求,也有职业规范要求。
(1)宗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我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8]1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不仅是党员身份给予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赋予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接受党的批评教育,还会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
强化宗旨意识要求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干事创业,都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要同群众面对面交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另一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9]党员及干部要正确认识权力、行使权力,让权力真正造福于人民,为群众尽心竭力解难事、办实事。
(2)责任意识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曾谆谆告诫当政者,“古人就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还说‘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10]229从政为官,理应不避事,不怕事,不仅敢于负责,还要善于负责。权力意味着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党员、干部所必须拥有的职业道德。
责任就是要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5]45“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4]341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责任越来越重大。共产党人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担当起国家、人民和历史的责任。具体来说,共产党人要具备“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11]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12]要“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11]习近平在《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讲话中提到一个例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此后在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的率领下,植被绿化率从0.3%一跃到当前的53%,这就是尽职尽责、奋发有为的良好写照。责任担当不仅是人民的期望,也是改革的需求,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责任担当,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实绩。
责任意味着要尽心尽责干事,不但能干事,而且能干好事。责任不仅仅在于敢担当,更重要的是会担当。担当责任要注重方法,这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能力。党员、干部要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全局出发来思考和谋划工作、观察和处理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干出实事好事。同时,担当责任要克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没有激情,情绪烦躁、易怒,工作态度消极。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克服熬日子、盼退休的“五十九岁心态”,靠边儿站的“老同志心态”,套文件、套规定的“被动工作状态”。
总之,政德包含了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政德包括社会道德规范的一般要求。共产党员应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守好公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1]可见,这里的私德包含了家风建设和个人修养,并且凸显廉洁反腐的要求。
(1)家风建设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对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就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13]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成长,良好的家风更易于使家庭之中的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并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也往往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对于社会来说,社会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风气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组成,家庭成员通过实践行为把家风带到社会中,形成社会的风气,家风好,社会风气才好。因此,家风建设关系着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
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5]356“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5]165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5]356
(2)个人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积极主动地修正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个人修养,严以修身,把修身落到实处。
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修身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5]148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具体来说,党员要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总之,私德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是与社会公德相对立的概念,但两者同等重要,只有严私德,才能更好地守公德、明大德。党员及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齐家,加强私德建设。
大德、公德、私德“三德”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以大德为统领,以公德为根本,以私德为基础,不因“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而有高低之别,不因任事多寡而有轻重之分,关键是要明大德、对党忠诚,守公德、勤政为民,严私德、修身律己,从而筑牢为官之魂、从政之基。
政德淳则民德厚。优良的政德涵养是引领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政德涵养需要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配套,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自律就是自我规制、自我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4]党员、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自律。
(1)主动内化社会要求
内化是将经由看、听、想等途径获得的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主动内化社会要求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自律的第一要义。
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职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党和人民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即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强调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通过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与此前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不同,新准则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全体党员。同时,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规范,不再限于“廉洁从政”,而是扩展到“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方面。对此,党员、干部要主动学习这些社会要求,化理论为德行,严格要求自己,知边界、明底线、守纪律,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自觉以身作则,并主动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要求。
主动内化社会要求要从小事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1]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在小事小节中践行社会要求,在生活、交往以及娱乐的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道德准则,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2)慎独慎初慎微慎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1]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是严格自律的方法论。
早在2004年,习近平就指出:“官德修养需要我们做到一个‘慎’字,具体说来就是慎初、慎独、慎微。慎者,谨慎,小心也。慎初,就是要走好第一步,特别是在手握大权、身居要职时,在初次接触、头遭相遇时,面对不安好心的‘心意’和裹着糖衣炮弹的‘意思’,要高度警觉,莫轻易笑纳,勿‘下不为例’。慎独,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独处时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党性修养的最有效考验。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过酿成大错,避免‘温水效应’。……所以说,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高压线’不能碰。慎初、慎独、慎微,关键在于‘慎’字。‘慎’是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初’、‘独’、‘微’三方面,都与生活相连,它更多地不是在台上、在公众场合,而是在台下、在家里、在八小时以外、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它直接反映的是个人的‘内功’,即个人的道德素质。”[2]
党员、干部要做到严格自律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慎”字当头,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
总之,自律是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是涵养政德的重要方面。党员、干部要严格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治等强制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1)党纪约束
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既受宪法法律的约束,也受党纪党规的约束,党纪是党的自我加压,党纪严于国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5]178
党的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201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再次被修订,新修订的《条例》共142条,政治性更强、要求更严格。此次《条例》把严明政治纪律摆在首要位置,对违反政治纪律的各种情形作出了明确的处分规定;着力强化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纪律约束,对故意规避集体决策、拉票贿选、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跑官要官,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从事营利活动,变相公款旅游,不重视家风建设等一系列新型违纪行为作出处分规定;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纪行为,提出纪律要求、明确处分规定。
党纪严于国法并不意味着党纪高于国法,因为两者的对象存在差异,所以内容范畴有所区别。比较而言,党纪设置了更高的道德门槛,一些在国法中被允许的行为受到党纪的约束和限制。党纪与国法的区分凸显了党员身份的特殊性。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要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2)制度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15]95制度是硬约束,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要遵守党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制度约束具有普遍性。制度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是以党章为核心的全面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文件相继颁布,我们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约束着党员、干部的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在《党章》和党内其他规章制度中一直是有明确规定的,但与这些规定背道而驰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个别党员制度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把制度当成稻草人、橡皮筋,对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16]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制度约束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15]95二是加强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7]67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相互监督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促使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总之,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能提高政德水平,从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