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的来源与内容探析

2019-01-26 22:56:52朱文武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农总书记现代化

朱文武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三农”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巩固与提升“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了“三农”工作水平,开辟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的工作与实践中,形成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三农”观,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论述,厘清其思想脉络,领会其中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的主要来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诞生总是源于一定的背景的,同样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论述也是基于一些理论与实践的考量而逐步形成的。深入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论述,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其渊源与脉络进行全面了解。总体而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的论述,中国“三农”实际及其个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及学习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的论述

“三农”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步入近现代社会后,“三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三农”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并作出了一些深刻论述,这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经过梳理与凝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三农”的相关论述,可以提炼为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在社会生产中占基础地位,其劳动生产率要首先得到保证;二是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工农联盟是历史的必然;三是通过改造小农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四是粮食即农业生产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五是提出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六是提出合作社制度和土地国有化理论。[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代深入探究中国“三农”问题,发展与壮大“三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中也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相关论述的光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三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原动力。

(二)中国当前“三农”的现状

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我国的“三农”现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广大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广大农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进步显著。但是,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在“三农”工作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有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与城镇经济生活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农村地区虽然在物质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活跃,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为主,在现代农业科技运用上呈现出较低水平,难以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接轨”,[2]特别是在一些丘陵及山区,仍然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水平有待增强。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一些环境污染也值得我们的重视,有些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化肥、农药滥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些地区土地弃耕、土地用途流转等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制约了农村的良性发展。

从农民方面来看,乡村振兴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对技术、规模等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显得尤为紧迫,有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脱贫的贫困人口,有些地区的农民在物质生活上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自身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高级领导干部家庭,却与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情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7年的知青岁月,在陕北梁家河度过了7年的农村生活。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村民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在那里他不仅直接地体味到了“三农”状况,更是培育了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度关切之情。正如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

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地方工作期间,不论是在河北正定还是在福建、浙江等地,都特别关注“三农”工作,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正如2012 年 2 月,他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致词中回顾:“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 7 年农民,还当过一村之长,我在中国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很有感情。”[3]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三农”问题作出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在1992年他出版《摆脱贫困》一书,在2001年他以《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为题作为博士毕业论文,这些都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三农”情怀,也体现出他发展中国“三农”事业的担当与自信,更是为其系统化的“三农”观点的形成提供了铺垫。

二、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论述,立意深远、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经过梳理与凝练,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征程中,“三农”工作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所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其公开发表的系列讲话、批示及指示中多次提及要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三农”工作对整个发展大局的重要性,他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4]“三农”工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因此,对待“三农”工作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种重视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坚持将“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年7月,在吉林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5]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放松对“三农”工作的要求,绝不能因“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有所放松、懈怠,总而言之,就是要一以贯之的态度来扎扎实实地推进“三农”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三农”工作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更加凸显。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6]由此可见,“三农”工作事关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稳定,事关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既是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的一个首要原则,也是其重要内容。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与我们现代化生产要求之间的鸿沟愈拉愈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农业生产关系上也应当有所突破,也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7]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对于农村的繁荣富强及农民的安居乐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切实抓好了农业现代化这个总纲,才能更好地发展“三农”工作。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现阶段不是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怎样迎难克艰、继续抓好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到,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2018年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9]此外,近年来,习总书记在河南、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也多次提及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事业。总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既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也提供了根本性的方法论。

(三)坚持深化改革助推农业农村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事业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之源,解决好中国当前的一切问题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关键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瓶颈与制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与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在2016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0]在2016年8月份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也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切的一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承包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围绕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11]针对有些农村地区分散型小农户面临的一些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摸,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12]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步伐,不断释放出改革的红利,激发农业农村的新活力。

(四)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

农业农村的发展,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同迈入小康社会。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13]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14]此外,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以及2018年6月份在山东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均提到,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由此观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农民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在兹的浓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中关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开展“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猜你喜欢
三农总书记现代化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