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观的三个维度

2019-01-26 20:34曹以达李丹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传统

曹以达,李丹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十分关切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十八大至今,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引发了各界广泛的学习和讨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可以从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这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其丰富内涵。第一,从历史维度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第二,从价值维度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三,从实践维度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一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时代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一、历史维度:系统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一)民族之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纵览世界历史,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无不建立在文化繁荣的基础之上,文化是国家的名片,各民族有着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P99-100)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是中华民族立身发展的心灵依赖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饱受侵略而不亡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重要纽带,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每一种优秀传统文化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生命,自然界中的空气和水等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不能缺少的精神根基,是我们生存依仗的精神命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递的人生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身处逆境或心怀远大抱负的人们。

(二)文化之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的不竭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的不竭力量源泉。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种优秀文化中都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正是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繁荣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就在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立身之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坚实根基

当今世界,世界多级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世界各国明争暗斗,彼此竞争更加白热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持续在全球推进,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哪个国家能够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够在激荡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影响全球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放眼全球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有引以为傲的美剧,日本有风靡全球的动漫,韩国有口碑不俗的韩剧。这些都是他们依据本国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创新出来的文化产品,其影响范围波及全球,影响深度更是直击人心,冲击着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些文化产品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传递着他们的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很大威胁。反观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其项背的璀璨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与他们有些差距。由此可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P164)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坚实盾牌。

二、价值维度:深刻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社会进步: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5]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1978年邓小平领导推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富了起来;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人民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强了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傲人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迈向新高度。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全体中国人民克服前进路上种种困难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中国人民能够不畏艰险、鼓足干劲,为着心之所向的共同目标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6](P20)

(二)推动文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优秀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孔子主张的“天下大同”,庄子推崇的“天人合一”,墨子强调的“兼爱非攻”,王阳明践行的“知行合一”等价值理念,至今仍以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仍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优秀文化资源。其中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始终不减,儒学研究枝繁叶茂,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各国人民了解和熟知。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遵循的基本理念,更是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儒家思想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等和平思想,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思路。当今世界,贫富差距加大、自然环境恶化、局部形势紧张、个人主义泛滥等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

(三)助力伟大梦想: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幸福的精神之源,文化繁荣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标志。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塑造民族魂。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各民族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团结一致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尤为重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文化,每个民族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文化印记,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发各民族的心灵共鸣,能够促使全体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热爱国家、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如今都很好地被各民族继承并发扬,成为我们不可撼动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能够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引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为我们的伟大梦想努力奋斗。

三、实践维度:科学指明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辩证继承:实现传统文化的扬弃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历经沧桑传承至今,基于每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不同,统治阶级统治需要的差异,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部分早已不适合当代社会。第一,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9]封建社会不乏很多文化糟粕,如传统文化中“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愚孝行为,“男尊女悲”思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理念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需要我们认真辨别,否定其中消极的部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实现扬弃,辩证继承传统文化。第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精华,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守精神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珍贵的思想精华,是今天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二)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第一,坚持创造性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使传统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服务。还要使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服务,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第二,坚持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文化创新,走向文化强国。要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理念与时代发展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面扩大开放战略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放眼世界,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盛唐时期中国文化对外学习交流频繁,使唐朝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模范,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要立足于本国实际的需要,博采世界众长,吸取世界文明宝库中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借鉴先进文化国家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同时,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传统文化才能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取长补短,才能更加明确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方向,才能实现自身文化形式的创新。只有“走出去”,传统文化才能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实现长期的发展。

(三)坚守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

对待传统文化,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第一,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最为泛滥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全盘否定历史文化,贬低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思想包袱”,主张要彻底放弃和重建传统文化,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二,警惕西方普世价值论。普世价值论推崇自认为适合全球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时至今日,普世价值论仍没有消退,甚至变本加厉,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普世价值论任意否定传统文化,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行灌输他们奉行的思想观念,夸大他们国家思想观念的地位和价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为只有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指导,才能冲破发展束缚,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论两种错误思潮都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很大阻碍,也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苏联解体的教训警示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对于错误思潮,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