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新闻舆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是政权的瓦解的根源绝对是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渐进的被攻破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好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这五个“事关”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障碍重重,难度巨大。充分认识和理清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难度,是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前提。以现阶段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概括起来,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着三大困境。
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但是,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改革的实质和路径会创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和逻辑,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转型尚在进行中,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凸显、突发性社会事件频发,舆情舆态日趋复杂,这些不仅考验着党的执政治国能力,也客观提出需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和答疑解惑。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才能激发起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激励起人们奋发向上。但是,崇高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可能自发产生。习近平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2]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追逐物质、金钱充斥了人们的头脑,也淡漠了人们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建立和坚持。尤其严重的表现在一些共产党员和干部身上:有些对共产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命运心存怀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不信马列主义,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问计于神”;有些组织观念、原则性不强,在政治性、原则性问题上逃避责任、不敢亮剑;还有些为了个人或家庭利益不惜牺牲党和国家利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宗旨和自己入党的初衷。此外,缺失理想和信念的还有社会上的众多年轻人。由于近年来新闻舆论媒体上缺乏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如网上热炒的“郭美美炫富”、电视上一些征婚节目嘉宾的“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负面示范和渲染,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乏远大目标、急功近利、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我国现已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等多重问题叠加、多项任务并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道德方面必然出现多样状态和复杂现象。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必然促使思想观念的转型,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在对主流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和激荡的同时,多元价值观交织混杂,形成了观念的激烈交会与剧烈碰撞,夹杂着许多极具负面影响的社会观念,诸如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等,甚至于一些腐朽落后的旧思想、旧文化沉渣泛起,全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社会流动由停滞走向活跃,社会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利益格局出现大调整大组合,阶级阶层关系趋于复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前,我国是一个再分配体制的社会,社会中的各种资源首先由中央集权的行政权力进行集中,之后按计划在社会成员中分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再分配体制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主导作用,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也渐渐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社会阶层代际承继现象出现,这标志着社会结构进入定型化时期。在社会结构定型化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
在这个利益博弈的时代,新闻舆论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们的利益追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个人诉求日益多样,原有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真实反映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一些媒体不同程度存在“错位”“缺位”“失声”“乱发声”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新闻舆论媒体日益发达,各方都有了更多表达渠道,极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碰撞。 一旦利益诉求管道受阻,就会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事件发生的缘由大多涉及利益诉求。由于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社会影响更为广泛与复杂。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民众集体维权的“群体性事件”多达十余万起,其中强行征地与补偿不足引发的群体事件占到了6成左右。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农村的重大事件中65%为侵占土地所引起。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腐败犯罪是人类社会的毒瘤,侵蚀着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成果,必须予以铲除。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腐败现象有发展迅猛的势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加大了腐败的惩处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因腐败落马的大小官员众多,不胜枚举。
常言说得好:“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羹”。相较于8900多万的中国共产党员队伍,腐败分子仅仅是极少数,但是,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却是极其严重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我国的唯一执政党,各级机关人员的言行举止就是我党形象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影响着我党的执政地位。腐败行为增多,意味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生态的变更,共产党员精神之‘钙’——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员对道德的制高点的追求、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等都在实际践行过程中被动摇或丧失,这必将导致党的执政能力减弱,执政基础被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一个执政党如果纵容腐败,姑息养奸,必然会使民心涣散,国本动摇,最终葬送掉社会主义事业,这无异于自毁前程,自掘坟墓。“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当前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民不容贪,法不允腐,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共产党人应坚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我们党只有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才能更加坚固。
与我们党执政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现阶段的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新闻舆论战线在反腐过程中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在主流媒体旗帜鲜明地宣传我们党反腐法规、政策和决心,着力营造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我们党能够解决腐败问题。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才能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二,正面报道国家惩处腐败的案件,这既能排除人民群众对反腐败行为的各种猜测,又能对官员腐败起到警示作用,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凝聚力。第三,积极发挥新闻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反腐意识的增强,近年来的反腐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表哥”杨达才案(网络反腐)、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案(小三反腐)等等。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是现阶段坚持反腐败的重要武器。好的舆论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而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扰乱人心。
所谓“中心”,即核心、重点,新闻舆论的“去中心化”,即是认为新闻舆论是不存在核心价值观的。当前新闻舆论领域盛行西方“媒体公器论”、“新闻自由论”、“价值中立论”、“第四权力”等观点,其实质就是淡化新闻舆论思想引领功能、解除思想武装。正是在“去中心化”思潮影响下,近些年来只重市场导向、“眼球效益”、“冲击波”,而忽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无节制渲染的新闻炒作,标题党(即标题夸张,内容一般或粗俗)等层出不穷。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习近平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只有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自由和客观,没有抽象的、绝对的自由和客观。事实上,西方新闻观的所谓“新闻自由”,更多的是对其他国家进行负面报道的“自由”,特别是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进行抹黑、丑化和妖魔化。[4]
舆论导向正确是新闻舆论工作生命所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倡导核心价值观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初心,越是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就越需要唱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唱衰中国、夸大问题的杂音、噪音等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新闻舆论要旗帜鲜明地亮剑,理直气壮地发声,绝不给宣扬错误思潮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该及时回应,批驳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打消干部群众的各种疑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南针”,而且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脊梁,是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影响的“防火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这里所指的“根本”和“泉源”。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所带来的民主政治的大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当代中国舆情呈现出碎片化、分众化、差异化的特点。一方面,新闻舆论信息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14亿人口,且与世界发生纷繁复杂的各种联系,每天发生的事件不计其数,舆情复杂多变,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宏大的,也有细微的,新闻素材浩如烟海,发声渠道五花八门,“版面上的发言”“话筒里的表达”“屏幕中的问政”“指尖下的意见”,各种“话语”竞相发声、激烈博弈,“乌合之众”、“众声喧哗”,人人都是新闻舆论的制造者,人人又都想主宰整个新闻舆论的导向。另一方面,新恶闻舆论的受众者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接收信息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思想观念越来越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其对新闻舆论自主性选择也越来越突出。过去所谓的精英控制新闻舆论媒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说你听”“我说你必须听”的新闻舆论传播和接受方式已经行不通了。错综复杂的舆情趋势,考验着执政党新闻舆论统治地位的实现,党的新闻舆论媒体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听你、信你?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
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是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当代对新闻舆论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党的新闻舆论宣传要占据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就必须顺应客观发展要求和转变思维,深入研究新闻舆论受众的复杂变化,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心理,开展针对性强、靶向性准的精确传播,决不能将新闻舆论变成“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自娱自乐。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多维度传播、多角度解析、多层次分享,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生动形象、多样手段来表达,形成各有优势、互相策应的主流舆论矩阵,提高适合不同受众口味的“烹饪水平”。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一个主题要有多种传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及其存在方式,重新建构着国家的组织结构和行业体系以及制度安排,与此同时也深刻改变着舆论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引起了21世纪以来传播领域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当代新闻舆论具有了一些新特点:第一,新闻舆论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以往的诸多障碍,无国界、无地域、无身份限制;第二,少数强势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大大降低了传播门槛,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生产者,每一个人都是信息消费者,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传播者和媒介体,为传播新闻舆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第三,新闻舆论的传播渠道和空间被大大拓宽,个性化、分散性、多链接的互动传播,通过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等都可以传播或获取信息。这些新特点预示着我们党在新闻舆论领域面临的复杂局面是前所未有的,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媒体的取代,反而是新旧媒体并存。所以当前中国新闻舆论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舆论场,而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主战场。国际电信联盟2015年5月发布的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网民仅为2.5亿,到2015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32亿。我国网民就有近7亿人。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引导,掌握网上舆论场的主动权是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着力点,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制度与社会运行规则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东欧、波兰的“颜色革命”,社会主义阵营受到重创,说明了西方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与社会主义的较量。这种较量必然会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使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范围内斗争深刻复杂。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西方反华势力的手段和方法改变了,企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叫嚣要通过网络渠道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渗透,“展开较量”。他们除了继续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诋毁、攻击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外,现在最具杀伤力的就是通过互联网宣传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否定、歪曲、曲解、娱乐、戏谑和恶搞等方式,解构、消解和颠覆历史事实、历史主体和历史价值,从而实现个人扭曲价值或不可告人目的,是反历史、反事实、反科学、反理性、反真善美的错误历史观和错误言行。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类型:一是否定和消解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如丑化中华民族、抹黑爱国人物、否定中国历史创造与发明、消解中国历史上对人类的贡献等;二是否定和消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如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否定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价值、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选择和价值等;三是否定和消解中国主流正能量价值观,如否定进步与高尚、否定团结与集体、否定利他与奉献、否定公平与正义等;四是否定和消解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与领导地位,如否定和抹黑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袖、否定和消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否定和消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及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等。历史虚无主义所采取的方式主要二种:一是捏造事实,随意编造,如大肆编造所谓雷锋风流韵事的故事、编造鼓吹国民党抗战功绩的数据、编造国外名人或著名机构对中国历史“揭秘”文章等;二是颠倒是非,曲意解读,如说秦桧降金是促进“历史大融合”、说汪精卫当汉奸是“曲线救国”、“董存瑞的死因是被炸药包的两面胶粘住了”等。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可以搞乱党心民心,危及党的领导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在新的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取胜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不但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逐步步入了小康社会,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崛起的中国,没有在任何国家部署一兵一卒;没有卖给任何国家的反政府武装战舰、导弹、潜艇等武器;更没有在任何国家的周边地区部署“导弹系统”。即便是这样,还是被西方传媒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中国威胁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复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为了转移视线、摆脱其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发达国家之间(即美国军事扩张与其盟友的矛盾)、发达国家内部(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事实上,崛起的中国,不仅使东南亚国家受益,而且使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受惠。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不管是“中国威胁论”也好,领土之争的网上交锋也罢,都需要正面的、客观的、和平的新闻舆论导向,避免因舆论宣传不当,激发起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终导致擦枪走火,这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实际上,南海问题或南海仲裁案等局部问题或个别问题,不会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产生深远和长期的消极影响。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全球化,经济、金融、信息等等,几乎无所不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应该立足世界舞台,参与国际事务,在世界经济走势、大国关系、文明冲突、安全反恐、气候变化、网络治理、地区争端等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随着我国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频繁交流,国际摩擦碰撞也在不断增多,迫切需要为维护自身利益,缓解矛盾冲突进行新闻舆论宣传,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因此,夺取国际话语权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新闻舆论在国际新闻舆论战场尚处在初级阶段,国际话语权上能力明显不足,仍存在“西强我弱”的格局。
我国新闻舆论的国际话语权很弱,在2013年马航失联事件的那场持续几十天的新闻舆论大战中显露无遗。具体表现在:第一,当国外记者以职业的敏感不断质疑马方政府,而我国记者却选择了信任和等待,缺少对关键数据挖掘、重要信息证伪的思维从而导致几乎所有准确有价值的新闻都来自西方媒体;第二,当西方媒体采用其他战线获得信息并打造出信息链时,而我国记者却满足于“到达现场”,进行最粗浅的报道,看不到马航事件的复杂性、多元性、“国际化”发生空间和影响范围;第三,我国新闻记者专业背景单一,只精通常规新闻业务采访技巧,当大型国际突发事件需要非常规采访手段和信息渠道时自然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西方记者多有熟悉的专业领域和人脉圈子和跨专业、多元化的专业背景。
人权、言论自由、生态环境等方面一直是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话题,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攻击、歪曲更是不绝于耳。我们应该批判借鉴和学习优秀的国际媒体成功经验,增强我国媒体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避免“失语”和“挨骂”的局面。并不是所有西方媒体都是一种声音,要学会利用西方媒体为我所用。《纽约时报》2014年曾经发文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为“狂野突进”;还有媒体称中国投资非洲是为了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是“新殖民主义”。世界银行、布鲁金斯学会、威廉玛丽学院援助的数据项目、以及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都给出了答案:第一,中国海外投资主要是利益驱动型投资;第二,中国的投资约占非洲直接投资存量的3%;第三,中国在非洲投资不局限于资源领域,服务业和制造业投资与日俱增;第四,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投资的多重社会效应;第五,超七成非洲受访者对中国投资点赞。对于这种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新闻舆论宣传,用好用足。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面临的困境重重,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广而深的,由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面临的三大困境,为我们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设置了高难度,提出了高要求。机会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创新方法,找准抓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将党的声音和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传开传广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