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整体性探析

2019-01-26 18:01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

□ 刘 钊

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全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1]与此同时,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斗争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2018年8月21-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近年来,习近平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的提出不是零碎的、分散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运用整体性思维去深入研究。

一、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整体上看,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结构:首先,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背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明确阐释了“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这个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根本任务,从全局出发提出了总体思路;最后,基于这一总体思路,科学布局重点领域的伟大斗争,阐述了“如何开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向。

(一)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

1.从意识形态建设与大国发展的关系来看,意识形态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对于大国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取得进步,从来都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对此,习近平强调“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5]“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6]这些重要论述一方面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对大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建设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战略分析。

2.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错误思潮、西方意识形态以及传播革命等方面的一系列冲击和挑战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习近平在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复杂态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多种现实挑战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行了高度概括。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又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8]一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习近平对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

3.从战略地位上看,意识形态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事业全局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对此给予了明确定位,即“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是具有根源性和终极性的,但这一决定作用却并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也不一定具有直接性。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曾严肃地强调,“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0]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由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观点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直接关系着经济兴衰、政权得失甚至是国家安危。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执政地位的巩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指导思想被歪曲、舆论阵地被攻破、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权丧失为标志的,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准确定位,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反作用属性,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他对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二)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总体思路

1.意识形态建设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意识形态工作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什么?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必须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而精神文化需求在人的需要层次上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不能是僵化的、“物化的”、“单向度”的人,人本质上还是文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指向只能是“人”,其终极价值只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追求的充分体现。

2.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习近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方向,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14]我们党如果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性质、丧失了功能,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也将被破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目标愿景将无法实现。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提醒我们,思想意识领域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建设出了问题将会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坚决做到“两个巩固”。尽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世情国情的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对象范围等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任务不会变,也不能变。

3.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它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即以“大宣传”为总理念,构建出包括学术研究、文艺工作、媒体舆论以及网络安全在内的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战略格局,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多种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此必须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15]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宣传部门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只靠宣传思想部门,还需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全党动手、全党参与,统筹宣传思想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形成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合力、强劲动力。习近平关于“大宣传”工作理念的构建阐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思路。

(三)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指向

1.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系统合作。意识形态对任何政党而言都极为重要,它贯穿于政党制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施政的纲领、政策、目标之中,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16]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既要与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军事安全等其他物质因素形成外部统一关系,又要稳妥处理其内在的政治领域、思想领域、文化领域、学术领域、新闻领域等方面的基本关系,从而构建出自身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逻辑体系。对此,习近平在讲话中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他把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看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看成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统一中的过程”。[17]

2.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科学布局重点领域的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进行了科学布局和系统谋划: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党管媒体。习近平强调,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姓党,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18]三是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必须确保互联网可控可管,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文艺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深深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承载着塑造人们精神家园的重任。同时,文艺工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此,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五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高校毋庸置疑是一块极为重要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最易受各种错误思潮冲击的领域。因此,习近平指出,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针对流行的一系列错误思潮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1.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观维度曾明确阐述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9]之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此又进行了论述,再一次强调了物质实践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思维和观念从来都不是独立、自足的东西,它们是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重要思想,他曾多次强调,“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21]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现实问题的根本要求。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定位也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在历史观维度上,意识形态即是指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实际上是一定阶级或集团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科学准确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功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的工作”。[22]我们既要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也要强调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的根本性、决定性;既从社会总体结构中定位意识形态建设,也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社会全面生产中定位意识形态建设。

2.习近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整体性思维。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强调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整体性,二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全部社会生活的再生产必然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没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人类社会的再生产是不可能的”。[23]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继承并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整体性思维,一方面将意识形态建设放置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布局之中,强调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整体统一性;另一方面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与意识形态相关联的理论与实践领域通盘考量,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本身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继承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显现,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标志。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品格就在于“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4]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思想智慧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在执政以来的一系列讲话中高频率地引用了许多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词句。其中,在谈到意识形态建设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时,他提到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5]等等经典词句。这些经典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凝聚升华,但是它们又有着自身的连续性、稳定性,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创新拓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而且特别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随着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战略目标的转换以及时代特征的变化,意识形态建设也发生着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转变。当下中国再一次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需要的是一种党和国家的价值认同,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一种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意识形态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对于我们党和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以及党的执政理念的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需要。

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学习,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

所谓一元指导,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其他理论或思想体系为指导。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6]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使命任务就是“举旗帜”,即“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27]首先,针对西方某些学者混淆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不断动摇人心、瓦解斗志,以及党内出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不重视现象,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8]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切不可教条化、形式化,要真看真学真懂,要从经典著作中探寻经典作家们的方法立场和研究思路,以帮助观察和解决问题,夯实自身的理论根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此外,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智库建设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元指导思想不断得以创新和建构,不断得到捍卫和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和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和功能。

(二)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结合,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多重挑战,从而对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正面宣传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强大力量,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和影像传播的迅速发展,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怎样在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度,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具体到宣传思想战线,习近平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结了5年来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当前的宣传思想工作将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更加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29]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正面宣传的舆论工作,一是要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增强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30]二是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要优化媒体结构,“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31]将广播电视台、网站、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QQ等所有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绝不放弃舆论斗争。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做好应对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嘈杂的声音,如“历史虚无主义”、“政治失忆症”、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等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社会思潮,都试图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表现出比较活跃的态势,这些思潮的兴起必然严重挤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空间。其次,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深入的社会分化,人们在不断变化的利益关系、地位关系和权力关系面前,自己的价值信念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于是,以不断变化的价值信念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思潮、新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变动不居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正面为主,但绝不意味着要放弃舆论斗争,在如今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中要勇于斗争、敢于亮剑,特别在事关大是大非问题上要防止被动,打好主动仗,帮助人民群众划清是非、澄清认识。

(三)建构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而国际话语权又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执政党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强弱。客观地讲,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一格局并非不可改变和扭转,习近平对此指出,要提高我们党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地位,就必须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一定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32]因此,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党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要明确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根本目的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当今的发展变化”。[33]习近平强调,这是我们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历程,对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必须增强主动发声的意识,积极作为,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因此,“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34](2)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根本要求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如何通过讲故事这样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传播载体,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是当前宣传思想部门需要着力突破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就要讲究宣传技巧,注重传播艺术,创新传播方式。以“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让“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得更远,让“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叫得更响。(3)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是构建起“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习近平强调,我们讲中国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我们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35]

(四)抓好网络舆论工作,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互联网的舆论生态变化以及信息传播速度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斗争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8.29亿,网络已不再是一种被称为虚拟的生活,而就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网络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思想的表达方式,深深影响着社会思潮的走向。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视为“扳倒中国”的一把利刃,据统计很多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活动能量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世人的想象。能否在互联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顶住打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舆论斗争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鉴于此,习近平强调,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6](1)抓好网络舆论工作要管好互联网。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37]党管媒体,就是要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并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新技术、新应用、新渠道的管理,迅速掌握网络舆论场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抓好网络舆论工作要守好互联网。守好互联网就是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38]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不能放松,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网络舆论场这个重要阵地必须抢先占领。(3)抓好网络舆论工作要用好互联网。尽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大数据助力下的互联网,其传播速度之快、实现路径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以及数据价值密度之低,对于我们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认同感和掌控力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面对这一时代机遇,宣传思想部门必须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熟练掌握应对新媒体新舆论场的“行家里手”。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论述深刻、内涵丰富、逻辑清晰,深刻把握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拓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进一步做好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