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2019-01-26 17:24:25张勇俞蓉汪漪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导师制

张勇 俞蓉 汪漪

(芜湖市委党校,安徽 芜湖 24100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做好年轻干部工作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关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习总书记今年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春秋两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体现了党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高度重视。 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时代干部教育改革创新,芜湖市自2018 年开始在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探索实行领导干部对青年干部“导师制”带培模式, 这是党校系统在年轻干部培养方面的一次创新探索。 实施“导师制”带培旨在充分发挥富有领导经验的县处级及以上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助推年轻干部成长成才,为党的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这是探索领导经验和能力代际传承的一项创新举措, 也是探索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推动研究式学习,加快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实践探索。

一、实行“导师制”带培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如何在干部教育中落实这一要求, 是新时代干部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018—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规定: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改进方式方法,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的探索。 目前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仍存在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教育,实践性、实战型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培训方式以课堂单向灌输为主,形式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 基层党校如何加快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培养? 以往党校系统“导师制”主要局限于党校自身的教师,如何发挥党校师资中“三支队伍”(即本校教师、外请专家、领导干部)各自的优势,让富有领导经验的领导干部作为“导师”指导学员开展“研究式学习”,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难点热点问题,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素质和领导水平, 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从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等角度对此进行系统探索创新, 从而增强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创新举措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 忠诚干净担当、 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落实十九大关于“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的要求,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创新务实的方式提升干部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 尤其要着眼长远战略需要, 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探索实行“导师制”,打破以往的传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相对成熟的优秀县处级以上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也为县处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传、帮、带”提供了有形阵地。

(二)这是针对性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当前,正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待,要努力闯出新路,实现弯道超越。 随着各项工作“热运行”,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一批敢担当、善作为、 能成事、 不出事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年轻干部。怎么培养?这是新时代干部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均为各部门、各县区的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既是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也是组织重点培养对象,自身素质相对较高,是探索实行“导师制”带培、针对性培养年轻干部的最佳“试验田”。

(三)这是探索干部成长规律、加速年轻干部成长的一项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组织上对干部不能“放养”,而要及时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帮助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 要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持续性、针对性,优化干部成长路径,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 年轻干部的成长培养有其规律和特点。 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想法缺办法。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疑惑、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仅仅依靠自身努力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这时候就迫切需要有“导师”来为他们指点迷津,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享给年轻干部。 通过“导师带培”针对性地补足他们的短板,将更好地帮助年轻干部们快速成长、少走弯路、培养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能力。

二、实行“导师制”带培的主要做法

“导师制”带培是芜湖市年轻干部教育培养的一次模式创新,市委党校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保证其效果。 第50 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率先实施 “导师制” 后,2019 年市委党校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又创新完善了做法。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选题库”

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牵头建立 “选题库”,选题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宣传和阐释工作,聚焦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拓宽视野,提升课题的前瞻性,选题库的来源包括:1.市委党校相关专业教师根据市委、 市政府相关文件和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材料、 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等草拟选题;2.市委党校向市直各部门征集选题;3.参考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发布的选题;4.参考其他城市发布的课题。 市委党校拟定选题后, 由市委组织部配合市委党校向市直有关部门和聘任导师征求意见。经审定后,形成“导师制”选题库。

(二)建立并定期更新“导师库”

用好导师制,首先要选好导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培养年轻干部成为好干部,导师本身也必须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实绩突出、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只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才能担当年轻干部们的导师,不仅传授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也要传授好的工作作风和担当意识。

根据干部调整和导师的态度、能力、履职等情况,按照“选题—导师”相契合的原则,在每年春季学期, 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党校协商确定导师名单,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导师任职、科研、专长等个人信息库供学员了解、选择。 另外,还会定期更新“导师库”。 2018 年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39 名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作为首批学员导师。 以第一年导师带培的实际效果为主要依据, 再结合导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今年新聘请了28 名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作为导师。目前,导师队伍中既有去年优秀的导师,又补充了新的力量。

导师选择方面, 充分考虑导师和带培对象的工作岗位、专业经历、个性特点等因素,采取“双向选择与组织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带培关系,形式有“一对一”和“多对一”两种。

(三)通过有效工作形式不断优化运行机制

通过设定“五个一”的具体要求,发挥好导师的主导作用。“五个一”包括:导师安排学员参加的“一次座谈会”; 导师推荐学员深度阅读的“一本书”;导师安排的“一项调研或一项工作跟班”;导师传授的“一项领导经验或技能”;导师每个月对学员做“一次面对面交流指导”。

同时在班级组织 “开题交流会”、“成果交流会”,扩大和分享带培成果,为导师与学员沟通交流提供制度化安排。

在春季学期学员入学带培关系确立后, 学员与带培老师确定选题并做好开题工作。 市委党校分组召开“开题交流会”,请每位学员对选题做开题报告,并邀请相关导师到会进行点评、交流。

秋季学期开学后,学员按要求提交调研报告,市委党校组织召开“成果交流会”,请每位学员对自己所撰写的调研报告作成果介绍, 并邀请相关导师到会进行点评、交流。

(四)建立完善“评估体系”

评估采取“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占比分别为30%和70%。

1.过程性评估

学员提交的月度学习进展表和导师提交的培养总结表, 是市委党校开展过程性评估的主要依据。

每个月, 学员应向市委党校提交1 份月度学习进展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与导师联系的情况,包括研究确定选题、阅读指定书目、参加调研座谈、跟班学习等情况;二是个人在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取得进步的情况,重点是直接从导师身上学到的知识、观念,作风、品格、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等。

在秋季学期结束前, 导师应向市委党校提交1 份培养总结表, 全面评价其所指导的学员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并对其潜质和能力开发提出意见或建议。

2.结果性评估

对每位学员提交的调研报告做等级评定。

初评。市委党校对调研报告从形式、字数等方面做出初评,对于不合格的,返回进行修改。

终评。 市委组织部与市委党校组成评估小组对调研报告进行等级评定。

在等级评定前, 已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可以直接认定为较高等级。

(五)结果的运用

对于形成的优秀调研报告, 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积极促成相关运用:

1. 在工作交流会上或学员论坛上做示范交流。

2.可转化为咨政报告的,促成转化为咨政报告,由市委党校报相关市领导批示;获市领导批示的,市委党校予以表彰奖励。

3.优秀的调研报告或咨政报告,市委党校应及时编印成册供市领导参阅。

对于在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两个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员, 市委组织部作为了解掌握和选拔使用县处级干部人选的参考因素。

三、实行“导师制”带培的成效

目前“导师制”带培模式在全国党校系统内尚不多见,是一项涉及干部教育师资、培养方法和管理方式以及学员主体作用如何发挥的系统创新。

(一)学制新

采取“两段式”培训法,上下半年分别在校脱产学习1 个月,期间,导师结对指导撰写咨政报告6 个月,在学时上确保了学员“学思践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研究式学习,这与党校培训中安排学员一段时间“进村入户”等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形式新

丰富了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形式,通过遴选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导师, 从专业和干部培养需要出发,确立师生结对关系。 在“一对一”的带培中,更利于因材施教, 发挥领导干部作为导师的主动性、专业性。

(三)成效实

由于导师均为工作在一线的领导干部,指导中青年学员开展研究式学习,更易于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员的优秀调研或咨政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员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 在带培过程中已有多名学员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的咨政调研报告获得市领导批示,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也培养了中青年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了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升了自己在谋划工作时的站位和水平。

四、实行“导师制”带培的启示

“导师制” 带培作为年轻干部培养模式创新的举措之一,既契合中央要求,又符合基层实际,值得深入探索并不断完善, 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为使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关键要把握几个重点环节: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顺利实施

市委党校成立专门的“导师制”领导工作机构,负责“导师制”的工作指导与组织。 市委党校建立了由常务副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 相关培训部门为负责单位的三级管理机制,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精细管理

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共同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确保“导师制”带培模式的顺利开展,如《中共芜湖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实行“导师制”暂行办法》《关于完善“导师制”相关具体工作实施方案》《中青班“导师制” 调研课题选题指南》。 这些文件明确了导师的聘任条件和职责、导师的选定和工作流程、以及“导师制”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规定。另外,市委党校严格执行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干教函 〔2019〕1 号文件,即《关于从严从实加强中青班干部培训班管理的通知》,在导师管理和学员管理两个方面同时做到精细化管理, 为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依据,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重视因人施教,实行分类帮带

导师的选择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 在充分考虑导师和带培学员的工作岗位、专业经历、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带培关系。根据“选题—导师”相契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名单,并建立导师信息库供学员根据个人工作需要选择导师。 导师根据学员所选课题对学员进行指导, 提高选题的时代性、针对性。

(四)注重过程把控,提升带培实效

导师带培关系确立后,通过设定“五个一”的具体要求,发挥好导师的主导作用;党校组织“开题交流会”、“成果交流会”, 为导师与学员沟通交流提供制度化安排。另外,学校还建立了“评估体系”,采取“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过程把控, 提高带培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导师制作为芜湖干部教育一项创新实践,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细化,这既需要不断实践探索, 也需要从干部教育理论方面进一步总结提升。如怎样增强选题的针对性、挑战性, 从而调动导师和学员开展研究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党校如何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过程跟踪机制与评估体系以确保带培各个环节有效推进? 如何把“导师制”带培作为干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创新融入新时代干部培训整体布局? 这些是“导师制”带培模式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同时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导师制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编排规范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0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8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来稿须知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2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2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组稿方向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太原市委党校元旦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