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我国人民信息生活的变迁

2019-01-26 16:52唐魁玉王德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息生活

□ 唐魁玉 王德新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信息化作为主导人类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的全球性运动,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中普遍采用的社会信息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对我国的社会转型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广义的信息生活是指人际和社交媒介生活,它不仅与饮食生活、消费生活、休闲生活、劳动生活等同样重要,甚至可以改变和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形式和事实存在,是主体通过配置信息资源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信息生活既是一种物质生活也是一种精神生活,[2]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更是技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信息生活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本质、水平和方向,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3](P68)媒介即信息,信息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媒体技术的转变和人生活方式的变革。[4](P125)

毋庸置疑,人类信息生活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加速人类新知识的孕育,并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回顾40年来我国人民信息生活的变迁轨迹,大体上我们可以把我国人民信息生活的变迁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分别是从丰富的纸质信息生活到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从共享网络信息生活到共创网络信息生活,从移动化信息生活到智能化信息生活的演变。总结和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时期信息生活的突出特征,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丰富的纸质信息生活到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演变

(一)丰富的纸质信息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版业迅速发展,各类书籍、杂志、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一方面激发了一代人的文艺创作,使大量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客观经验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信息生活。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在文学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例如,当时朦胧诗派是一群年轻人开始唤醒自我意识,反思现实,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产物。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句,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其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仍然影响至当下。他们通过文学来反思曾经的苦难,用诗句来彰显时代的精神。同样,他们也在文学中探寻人性的真善美,寻求国家发展的希望与未来。[5]

纸质信息生活的发展,拓展了人们通过接触多元化信息而进行自我反思的可能性,这深刻地转变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纸质信息生活的极大丰富,不仅让我国人民的主观经验世界得以外化,也令其客观经验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并以知识的形式不断内化,使人们不断加深对周围世界与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就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说:人们在与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的不断互动中成长并成为自己。与此同时,阅读不再是少数文化精英的特权,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人们不断阅读书籍、报纸和期刊,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逐步建立了对世界的新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信息交流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信息表达的象征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但纸质信息交换仍然是人们信息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二)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

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主要是由人们观看电视,使用电话、传呼、手机等组成的。从1958年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并未成为影响中国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主流媒介。改革开放后,电视才走进我国人民的生活中。虽然当时的电视节目非常稀少,但一台小电视可以吸引一群人一起观看,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可以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的步伐加快,作为大众传媒的基石,电视开始普及开来。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力,如果说大众媒介是使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动因,那么电视就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扇门,电视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全新渠道,更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可以说电视节目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塑造了人们新的价值观念。电视节目将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流行文化,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人们不断学习模仿电视信息中的不同时尚,穿着喇叭裤、紧身衬衫,跳交谊舞,等等,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这种新兴潮流与改革开放之前的朴素衣着形成了强烈反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除了电视迅速普及之外,电子信息通信设备也迅速普及。1978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0.38%,电话总数不到世界的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快基础电信设施建设。公用电话亭开始在城市中普及开来,寻呼机也迅速成为最流行的物品。“有事您呼我”成了当时的流行语。而普通民众根本无法买得起的天价大哥大,则更像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电话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电话在中国已不再是地位、身份和时尚的象征,它已成为人际交往最便利、最有效的日常生活工具,普通人之间都可以进行千里之外的“共时”互动了。随着各种新式电话的问世,信笺的沟通方式逐渐被代替,笔友也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电话对于中国家庭信息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都不可忽视。

近20年间,从报纸、电视到电话、手机,无论是丰富的纸质信息生活,还是复杂电子信息生活,都为我国人民的信息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都成了人们多样化生活选择的交流基础。这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全新信息生活方式,让中国人从文化和精神上都走向了开放,也走向了现代媒介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时候的中国人基本都打上了现代媒介工具的烙印。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的每一次飞跃无不增加了人类的福祉。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生活的突飞猛进,人类的休闲生活转向了更具私人化的家庭空间。没有电子信息媒介作为实现“媒介化生活”的技术工具,人类的共时交流就不可能成立,电视节目所带来的娱乐化生活也不会存在。正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文字或电视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和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与排序,并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6](P56)信息生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感知、审美和道德以及行动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类。

二、从共享网络信息生活到共创网络信息生活演变

(一)共享网络信息生活

1994年,中国实现了全功能的互联网接入,推动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短5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纷纷创立,这些企业至今仍然是我国互联网的行业巨头。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从62万增长到1亿。[7]互联网技术变迁取得了重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足不出户就可以洞悉世界。与其说生活世界创造了网络媒介,不如说网络改变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现代化、媒介化的生活。作为一种现代交流工具和现代工具理性,网络媒介已展示出深度的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参与到了个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之中。

首先,共享网络信息生活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媒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交流方式,互联网传播不仅具有过去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的所有特点,它在时效性和空间覆盖方面也超越了传统媒体。互联网技术发展伊始,网络信息的大众传媒功能尚未被全面展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用户数量的增加,平台上载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时效逐渐超过传统媒介,成为了最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信息渠道。

其次,共享网络信息生活推进了人际互动的新模式。过去,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受到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的阻碍,而互联网则带来了全新的、反馈性的、及时的人际关系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在网络媒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即通过网络将个人之间的交互与时间和空间分开。共享的网络信息生活是一种共时与异时交错、身体缺场和意识在场的互动方式。并且,匿名的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纯粹交互的自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动的时效得以提高,互动成本得以降低,这为互动对象的外延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共享网络信息社会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信息化。网络信息社会开启了知识共享的新时代,人们可以在百科平台上检索信息轻松获取静态知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垄断。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社会化,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愈加容易,信息的地位近似于知识,而知识的内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以往,信息通常被视为知识的组成部分、工具或起源,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改变了整个知识的结构,成为了知识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方式,亦是当代知识创造力的根源。

最后,共享网络信息生活改变了公众消费的方式。传统的消费需求充满着同质性、封闭性和地理限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虚拟企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网络时代,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的商品,会主动上网搜索所需商品信息,脱离地理的限制,足不出户便能共享全球商品,并且把在线消费视为一种休闲的方式。时至今日,在线消费已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消费模式。如淘宝平台2017年“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682亿,电子商务企业也从最初的零星寥寥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并且依托在线消费而兴起的购物狂欢节“光棍节”、“女神节”也成为线下商店的营销噱头和人们出行娱乐的节日。

(二)共创网络信息生活

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网民总人数从1.11亿增长至5.38亿。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台式电脑网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8]这个阶段的互联网更加普及化、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流,可以提供公共讨论的贴吧、论坛不断兴起,如天涯论坛、人人网、QQ空间、网易博客、新浪微博等,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公共领域。网民不再单纯地浏览内容,也开始创造内容。网民的身份逐渐从读者变为作者,从被动接收互联网信息到积极创建互联网信息。

共创的网络信息生活所指向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具有理想型意义的社会建构和主体性意义的个体生活。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功能的新型通信方式,具有很强的空间扩展能力,可以打破公共领域和私有空间之间的明确界限,将在公共领域的创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固化转移关系,颠覆了中介主导的交往模式,模糊了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界限。每个网民都可以参与公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地实现公民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公共领域建构的基础上,人们步入了主体性的个体生活,新型的互动模式展现了个体的内心、自我与社会的联动。随着多样化社交平台的兴起,用户的自我呈现正在成为一种互动的新模式,评论、转发、点赞成为了互动的重要符号。与此同时,在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就某一主题迅速聚集,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最初的网络意见群体也由此形成。在此期间,具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形式可以是传统的文体风格,也可以是博文等非传统风格。网络媒介作为一种现代生活资源,极大地拓展了现代性生活空间,也是现代生活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情境。人们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呈现,使每个个体的生活更多地呈现在“他者”或“社群”的技术影像之中,从而使“镜中之我”真正得到了社会和自主化的生活机会。

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信息生活到共创信息生活,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引发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结果,这种变革改变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网络信息生活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沟通手段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实质上是通过全球化的互联网技术把传统纸质信息生活与复杂电子信息生活进行整合而实现的。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信息生活的转变是全面而具体的,它让人们触及到以前不能想象的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在我们所在的生活世界,全球都在共时之中,差异不断消失,结构不断解体,生活方式多元化、生活设计个体化在同步进行。[9](P92)

三、从移动化信息生活到智能化信息生活的演变

(一)移动信息化生活

2013年,中国获得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业务经营许可证,表明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快速传输数据的方式,加之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把人们从桌前的电脑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塑人们的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促进了网络社交生活的实际功能。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边界不断重合,形成了现实即虚拟、虚拟即现实的全新网络社会。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整合了纸质信息生活、电子信息生活、传统互联网生活,并开始向智能化的信息化生活迈进。人们更依赖移动互联网,从服装、食品、住房、旅游到消费、娱乐,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各种移动应用所重塑。[10]手机微信、微博等具有更多功能的新型社交工具兴起,使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的互动方式日渐衰微。以微信为例,最初的微信作为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其开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代手机短信业务。而随着4G时代的到来,微信功能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开发出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移动支付、预约车辆、网上购物、网上订餐、阅读报刊等多项功能。这种新的媒体平台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得所谓的虚拟空间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世界。微信作为生活的共同体,让线上线下不断重合,让网络社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真实存在。移动互联网的生命不仅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它承载了大量的关于人们交往互动、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的信息,呈现出大数据时代的新图景。[11]

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网络平台、高效的传播途径使人们更愿意分享生活和进行自我呈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具有公共媒体属性的平台上发布。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不断变换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在参与讨论别人话题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文本、视频展示自己的想法。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民表演的狂欢,通过这种方式,网络直播成为时代的潮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低俗的网络直播,我国网信办、文化部依法对传播违法违规内容的网络直播类应用开展治理工作,帮助直播行业逐渐走上正轨,为网民营造了一个绿色健康的信息生活。

最后,移动互联网促进了共享经济的整体繁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不断丰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出现了巨大发展。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的零散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将用户需求与平台资源高效对接,提升了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便捷性。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经济有效地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源,在节能减排、拉动就业、提升出行效率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共享单车的使用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了近百亿元营收,共享单车用户骑行总计超过299.47亿公里,共减少了699多万吨碳排放,创造了30,000多个线下岗位。[12]

(二)智能化信息生活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据有关统计,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之多,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13]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网络信息服务朝着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速降费的方向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交通、环保、金融、医疗、政务等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精细化和智慧化特点。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在许多领域已全面超越了人类智慧,并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所谓的智能化信息生活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的人机交互信息生活。通过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让我们重新审视智能化信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改变。智能化家居生活基于物联网技术,把家中的各种家电、家具与操控系统相连接,能够实现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遥控、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控等功能和手段。人们通过手机便可以远程操控家里的所有电子设备,如可以让智能扫地、擦地机器人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下班回家前,令咖啡机煮上一杯热咖啡,让音响放上一曲优美的音乐,令浴缸放上一盛温水,令房间维持舒适的温度……这种美好的生活场景在这个时代十分容易实现。智能家居生活不仅可以消除繁琐的家务劳动,还可以增强家居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能使家居生活充满创造力和艺术性,实现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

智能穿戴生活是人和科技的全面交互。它使用一系列传感设备和云计算,使可穿戴设备能够感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为每个人提供专属服务。智能穿戴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们的智能延伸。通过这些设备,人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世界与他们自己本体之间的关系。可穿戴智能设备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普及率最高的智能手机,它既可以用来接收各类信息,还能够听音乐看电影,还能够用来订票、打车、付款、记录健康数据等。另一个例子是智能手环,它可以跟踪用户的日常活动、睡眠和饮食习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模式,并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此外,还有谷歌眼镜,它是微型投影仪、相机、传感器、存储和传输以及控制设备的组合,可以将眼镜、智能手机和相机结合在一个计算机化的镜头中,以智能手机的形式向用户实时呈现信息。小型眼镜甚至可以取代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为我们提供导航,发送和接收短信,拍照和浏览网页。

从移动化信息生活到智能化信息生活,人类的发展更加自由而全面,人类的生命与生命力也不断通过技术化的手段而得到无限延展,人类社会生活更是被这个时代所重构。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同时也为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课题。[14]如人们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可能会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共空间,人们的对话、影像数据都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的麦克风和摄像头被收集起来,人们的隐私该如何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智能化信息生活也会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如无人驾驶技术可能让司机这个群体面临极大的失业风险。另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也可能对人类的主体性地位带来冲击,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可能塑造出新的伦理道德。但是,科技进步必须最终有利于人类的发展。随着信息生活的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警惕信息生活的“异化”。我们也要赋予技术理性明确的方向性,在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的同时,必须努力建构和稳定高科技信息生活的规范体系,[15]高度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性预防和约束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和可控。

四、结论与讨论

千百年来,人类的许多美好愿景或幻想,如今都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并普遍地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我们何其幸运,能够生活在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信息文明时代,体验着现代化信息生活的不断变迁与日新月异的革新给人类带来的幸福感。现代化信息生活是现代性最根本的体现之一,正如西方当代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所认为的,现代生活方式的特质在于普遍的全球化联系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本质的变革。可以说,任何现代社会生活形式都是信息化的结果。这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就其表象形式而言就是对信息化生活的不断超越。我们认为,现代生活方式不是现代性的后果,而是信息化的结果。无论是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网络化信息生活、还是智能化信息生活,都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信息生活更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成为衡量国家社会发展的质量与人民幸福的重要尺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为人民创造了无数福祉,这从我国人民的信息生活演变就可见一斑。丰富的纸质信息生活使各类书籍、报刊普及开来,我国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文学作品百花齐放,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开始走向了开放。复杂的电子信息生活使电视、电话普及千家万户,电视使人们生活更加休闲也使人们开始接触和融入到世界的普遍观念与审美方式之中。电话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比便捷,共时的人际互动方式也让空间距离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共享的网络信息生活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与平等化,信息与知识作为文化资本的垄断性地位也不断下降,同时它还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的虚拟空间,使人类的自由度不断提升。共创的网络信息生活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创造性,共享性的信息交流与自我呈现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存在方式,这让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不再区隔。移动信息化生活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与世界发生联系,线上与线下世界充分融合,虚拟与现实社会交错穿插,日常活动借助移动互联网而实现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互联网+”也成为了最具普遍性和最具变革性的生活方式。智能化信息生活使人们逐渐从各样繁杂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人类借助机器的智慧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从生活到享受生活的过渡。“信息生活”的理论命题不仅体现了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的精神实质,[16]更实现了马克思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活”的原则。信息生活的变迁凸显了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这一深层意蕴、人的发展从外在条件到内在需要的内在机制、社会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进步的基本方式。[17]

我国人民信息生活的变迁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践表明,人民的幸福信息生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1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和政府更加增强了对信息化规律的把握与认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全方位地向信息化迈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技术性与战略性支持。我们还要重视并加强对我国信息化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为世界上有需要改善人民信息生活的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为我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信息化和创建美好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信息化时代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寻求一种代表人类幸福方向的信息化生存道路,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并且,也对我们在新时代寻求科学、健康和文明的信息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信息生活
订阅信息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