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张韦深,柯茵茵,汪雪兰,侯东照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000)
“互联网+人体健康”教育科学馆(以下简称“科学馆”) 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2005年创建的人体解剖学标本馆、 胚胎学和病理学标本馆基础上,结合学校“生物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部分内容,重新组建基于实体医学实验标本馆,和山东易创数字人、组织学、 病理学数字切片库等网上虚拟资源于一体的虚实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标本馆[1-2]。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性健康教育平台,展示从胚胎、新生儿、成人到老龄阶段的人体正常组织与病理变化过程。 将能起到一方面提升医学实验标本馆建设的综合性、 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普及医学知识,从科普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且能为“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起到宣传作用[3-5]。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经过专家论证,科学馆建设定位为平时以保障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教学为主,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和周末定期对校内非医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参观,进行科普讲座宣传活动,达到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办学优势,履行其对社会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责[6]。
学校经过三年多“互联网+”科学馆建设实践探索,在办学时间短,医学标本积累和来源不足的新建地方本科医学院校,为更好地满足不断增加的学生实验教学需要,通过在现有实体标本馆基础上,加强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软件的建设,构建移动终端学习平台体系、实体标本馆H5 展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希望能对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也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是在现代移动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支持下,学习者借助于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与传统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的优势,学习者的学习不用固定,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的学习,促使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弥补了课堂学习时间不足,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自主学习。因此建设“互联网+人体健康”教育科学馆科普微课件、微信公众号和兼容多种设备的科普网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 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指的是一种教学载体,即整合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适应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教学课件。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科知识的逻辑划分而确保知识点的独立性教学文件。 当前仍有很多教育者将微课程等同于微视频的录制,这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
2.1.2 微课程学习资源特点
第一,学习时间短。 这是微课程的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学习时间过长会导致学习者出现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和效果下降的现象。对此,微课程在设计上将课程时间控制在10min 之内,以5~6min 为最佳。 教学者应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清晰各知识点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将微课程时间控制在合理的长度内,又要能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使学习者通过微课程学习掌握要点、难点。
第二,教学内容精、少。微课程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课堂内容精练,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明确,使学习者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灵活有效地安排学习。因此要求微课程内容应在易于学习者接受的基础上,逐步深化知识点的难度和广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突出问题。
第三,学习资源容量小。微课程学习资源需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因此各类资源格式需满足移动终端的在线呈现需求,其资源总量需在几十兆左右,这样可保证在学习时更加流畅,使学习者能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
第四,具有拓展性。翻转课堂等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教育者可以从教学反馈中获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从而不断丰富微课程学习资源,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2.1.3 科普移动微课件学习资源特点
移动微课件是教材内容的流程再造。 它既不是简单的纸质书的翻版,也不是单纯的添加一些富媒体内容搬到移动端。 移动微课件依据形象化、动态化、情景化的学习需求,将纸质书内容重新进行富媒体编排、交互设计,面向移动终端呈现(兼容PC、笔记本和手机等),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全新学习体验。 移动微课件中插入精致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富媒体内容,设置视听学习、情景测试、自我评测等交互功能,提供即时分享、社交学习等学习云服务功能。
2.1.4 “互联网+人体健康”微信学堂
(1)便捷的学习入口。 由于智能手机高普及率、3G与4G 网络流量资费下调、校园字数化,为微信使用撮合提供了硬件和网络条件,学习者可以免费微信软件,基本做到人人有微信,关注“互联网+人体健康”微信学堂的微信公众号。 低成本的使用费用(极少的网络流量),使得基于公众号的微信学堂成为目前交流的最好、最实用的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
(2)实现移动教学资源的及时共享。科普知识传授面对面的交流的人很少,但在关注微信学堂驻留的公众号后,马上与学习者建立了双向联系通道。结合微信学堂与公众号的相关服务,传播者可以将移动微课件,以及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外链接等教学资源快速发送给学习者。并且,传播者也可以在后台主动推送更新消息给所有学习者,快捷的将通知、内容等更新内容及时通知到每位学习者的手机上。
(3)便捷的碎片化移动学习。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定位功能,微信学堂具有移动学习能力,传播者可以通过后台方便的管理各类移动微课件,上传各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至内容管理后台,而学习者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和网络,就可以方便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自己想学的知识和提出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
(4)通过微信学堂更易实现知识共享。 长期以来,如何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一直是国家和各个高校所关注的问题。而在微信的用户之间,完全不存在数据兼容的问题; 同时微信生态圈所拥有的超过9 亿的注册用户,为教学的群体范围拓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说基于公众号深度融合的微信学堂,已经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习者打开了学习的大门。
2.2.1 公众号的目的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微信因其简单,方便,有趣,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现在聊天沟通的主要工具,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宣传推广当中。 通过搭建公众号,将“互联网+人体健康”微信学堂融入公众号中,使学习者能更快速得到便捷式的学习与沟通交流相关知识。
2.2.2 公众号的特点
第一,小众传播,传播有效性高。 据统计现微信用户已达到6 亿,作为一款手机社交软件在短短时间被大众所接受。 微信建立的好友圈中均已经是认识的人建立起来的熟人网络,微信的用户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是真实的客户群,其信任度高。
第二,便利的互动性,信息推送迅速、实时更新。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用户可以像与好友沟通一样跟公众号进行沟通互动。 用户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即时向公众推送信息,迅速更新,同时实现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第三,交流功能强大,内容丰富。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微信的对讲功能,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富媒体传播形式。微信用户除了使用聊天功能,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转载、转发及“@”功能将内容分享给好友。
2.2.3 微信公众号的效果
“互联网+人体健康”科普公众号的搭建,可以达到以下效果:通过推送“互联网+人体健康”科普知识,通过传播能让广大公众认知相关科普知识; 定期可推送“互联网+人体健康”科普知识,使人们第一时间能接受到最新的科普知识;建立起一个公众与科普馆的沟通桥梁,能让公众用最短时间通过公众号与科普馆取得联系。
“互联网+人体健康”科普网站的最大特点是专业的定制版,兼容各种设备,如移动终端,更方便查寻学习。
科普网站首页包括:展馆介绍、疾病百科、科普视频、科普文章、科普讲座、虚拟科普馆。
具体包括如下,标本展馆:建立标本课件,可通过二维码扫描浏览或直接通过电脑观看;疾病百科:将部分人体健康常见的疾病做成百科,对学生者进行科普介绍;科普视频:可自行制作科普视频或从网上摘抄部分视频进行传播;科普文章:原创科普文章,将科普的部分知识以文章形式进行科普传播;科普讲座:介绍科普讲座,并列出讲座时间地点,可供学习者报名参与。
见图1。
图1 建设成果图
初步统计表明,科普公众号关注人数,科普网站访问人数近万人,随着宣传深入,学生利用微信学堂进行线上学习也越来越多。 实体标本的H5 展示,也正在逐渐增多,最终将学校一千多件标本都将实现线上呈列。
通过采用校企合作共建“互联网+人体健康”教育科学馆模式,经过三年多建设,已达到较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效果。同时,原有的医学标本馆借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使标本呈列形式、品种、类型更多样;内容丰富;学习途径多元化,尤其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