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祁 岗 李海燕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在近年有所升高,其中以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最为多见,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1],目前主要以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但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准确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对于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但很多时候容易与放射性损伤混淆[2]。18F-FDGPET/CT目前常用于心脏、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的检查,由于它既能提供解剖形态又能提供功能代谢等分子信息,所以在寻找原发病灶、肿瘤分期、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生物靶区勾画、疗效评估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与再分期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3-4]。但目前几乎没有关于18F-FDGPET/CT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复发的研究,为此,本研究探讨了18F-FDGPET/CT对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复发的敏感、特异程度,报告如下。
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80例已获病理学证实但术后疑为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患者,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13~72岁;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30例,少突神经胶质瘤21例,星形细胞瘤15例,混合神经胶质瘤11例,其他类型3例;颞叶48例,额叶23例,枕叶7例,顶叶2例;首次手术时Ⅱ级17例,Ⅲ级36例,Ⅳ级27例。首次放疗剂量中位数60.4 Gy,术后化疗39例。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判断肿瘤复发。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 PET/CT显像仪,52环,64排。18F-FDG由RD型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放化纯度>95%。禁食6 h以上,保持空腹血糖<7.8 mmol/L。用静脉三通管经肘静脉注射18F-FDG10mci,静卧40~55 min排尿后行PET/CT显像,包括CT平扫及PET发射扫描,扫描范围自颅顶至腹股沟下。PET采集为三维采集,1个床位5 min。CT重建用标准重建法,层厚3.75 mm,PET重建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显示。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师共同阅片,对18F-FDG异常浓聚部位,用勾画感兴趣区的方法测量病灶大小和半定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80例患者中63例接受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活检术,证实为肿瘤复发47例,组织纤维化或坏死16例;17例经临床半年以上的影像学随访提示病灶稳定或自发性缩小,为组织纤维化或坏死。47例复发患者中Ⅰ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7例。18F-FDGPET/CT诊断为真阳性38例,真阴性27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9例,敏感度为80.9%(38/47),特异度为81.8%(27/33),阳性预测值为86.4%(38/44),阴性预测值为75.0%(27/36)。见表1。
表1 18F-FDGPET/CT与病理诊断结果/例
31例复发患者其中25例接受手术切除后辅助化疗,化疗药物为替莫唑胺或司莫司汀,6例接受立体定向活检术后放、化疗。
PET/CT具备两大尖端扫描技术,即CT提供的断面剖析图像与PET提供的能量释放图像,能通过一次显像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它在肿瘤学中有着相对广泛的应用。18F-FDG是PET显像应用最多的显像剂,在经肘静脉注射后能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经磷酸化后生成6-PO4-18F-FDG,并滞留在细胞中,它的滞留量能够反映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而一般良性肿瘤的葡萄糖消耗量小,恶性肿瘤的葡萄糖消耗量大,所以当它的滞留量较多,就能够鉴别肿瘤的良恶性[5]。良性肿瘤为无或低代谢,恶性肿瘤为高代谢[6]。而肿瘤复发的代谢远远高于术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所以PET/CT也有助于术后复发监测。有学者对11例经PET/CT诊断为放疗后反射性坏死的患者进行6个月以上的追踪,发现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提示PET/CT的判断是可靠的[7]。而CT和MRI往往不能准确区分是肿瘤残余或复发还是形成的纤维或坏死组织。
近年将PET/CT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的监测已得到关注。彭辽河等[8]认为PET/CT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准确可靠,灵敏度、特异性分别可达到98%、86.7%。曹慧芳等[9]认为PET/CT能够准确鉴别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18F-FDGPET/CT可用于协助诊断脑内各种恶性肿瘤,除了能通过FDG摄取率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通过对脑瘤的定性定量分析也能明确脑瘤的恶性程度;也能用于低恶性脑胶质瘤的恶性化退变的鉴别诊断,也能判断脑瘤术后残留灶及放疗后复发灶[6,10]。本研究将18F-FDGPET/CT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复发的诊断,结果显示,其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81.8%,阳性预测值为86.4%,阴性预测值为75.0%。18F-FDGPET/CT诊断脑内肿瘤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但在临床应用中还是要注意其较高的假阳性率,并且对肿瘤复发的敏感度不算太高,出于经济条件方面的考虑,最好寻找1种更适合初级筛选的检查方法,待检出病灶可再应用PET/CT进行一定的特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