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均 向家勇 母存富 张 熠 王清海 张文林
临床常见累及多个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之后形成的肿瘤疾病统称为纵膈肿瘤。由于纵隔肿瘤多临近于心脏、气管、肺、食管及主动脉等重大器官及血管,若肿瘤继续扩大将对其产生压迫作用,使患者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1]。目前,临床上治疗纵膈肿瘤患者没有固定的标准手术治疗方式,开胸手术是在直视下手术,操作空间大,视野广,但术中出血量大、康复时间长及并发症多等[2]。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临床证明胸腔镜下微创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3]。本院对胸腔镜下微创术对恶性纵膈肿瘤患者的免疫因子含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恶性纵膈肿瘤患者,并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参试者均经过胸部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确诊,符合恶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完全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为(48.14±9.36)岁,类型:前纵膈肿瘤36例、中纵膈肿瘤12例、后纵膈肿瘤21例。观察组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为(49.23±10.89)岁,类型:前纵膈肿瘤32例、中纵膈肿瘤19例,后纵膈肿瘤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手术标准不明确的患者;有其他部位肿瘤的既往病史患者;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采用全身麻醉,视肿瘤位置不同,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方式治疗,术前对肿瘤位置再次进行确认,根据确切的定位对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处理。术后根据各患者纵膈胸膜的情况不同,放置封闭引流管于胸腔内进行引流。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胸腔镜下微创术进行肿瘤切除,根据肿瘤位置不同,选取第4~6肋间骨间的位置作为手术入路切口,置入胸腔镜后,操作视野充分开阔。然后对相关组织进行手术分离,完全切除肿瘤后,使用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彻底冲洗胸腔,并仔细检查胸腔吻合口的出血情况,确认有无出血情况后,撤除胸腔镜,并留置引流管。
观察测量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VAS疼痛评分等指标,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2组患者心率失常、切口感染、肺感染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情况。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4]测量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通过放射免疫法[5]测量患者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浓度。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9.85%(62/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3.91%(5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P=0.017<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略微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术前,2组患者CRP、TNF-α、COR及ACTH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CRP、TNF-α、COR及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CRP、TNF-α、COR及ACTH等指标的浓度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9/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8%(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所有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
表4 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例,%)
纵膈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胸外科疾病,主要包括胸腺瘤、淋巴瘤、食管囊肿及支气管囊肿等疾病,其中恶性胸腺瘤和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纵隔肿瘤[6-7]。纵膈位于胸腔的中部,与很多重要组织器官相连,包括:心脏、食管、气管及大血管等,因此,其生理结构较为复杂[8]。原发性纵膈肿瘤患者在病情初期的症状并不明显,胸闷、胸痛、咳痰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但并无特异性,临床诊治有难度[9]。
目前,临床对纵膈肿瘤患者大多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由于其复杂的生理结构加大了其手术的难度;同时,传统手术方法存在术中出血量大、手术切口较长、康复时间久、患者术后疼痛感觉明显及并发症多等诸多不足之处[10-11]。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是从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方式,因其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12]。胸腔镜可增大手术视野,增加手术的立体感,满足切除直径<8.0 cm纵隔肿瘤的视野要求。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操作孔位置,使切口呈三角形排列,留下机械操作的空间,避免因机械碰撞引发胸膜粘连或误伤内部脏器[13-14]。但也有专家认为传统手术方法可直视操作,切除肿瘤更加彻底,也有诸多优势是胸腔镜微创手术无法取代的,目前对这两种手术方式仍存在一些争议[15]。因此,我院对胸腔镜下微创术对恶性纵膈肿瘤患者的免疫因子含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应方面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9.85%(62/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3.91%(52/69),与文献报道一致[16]。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略微高于对照组。术前,2组患者CRP、TNF-α、COR及ACTH等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观察组CRP、TNF-α、COR及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9/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8%(22/69)。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下微创术治疗恶性纵膈肿瘤具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及应激反应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