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继东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教育国际化作为全球化发展的伴生物,是一种优化各国教育资源和要素在国际配置以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从宏观视角来看,教育国际化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教育国际化内涵与特征(袁利平,2009;兰芝,2002;魏腊云,2002;舒志定,1998)、教育国际化动因(杨德广,2001;黄福涛,2003;舒志定,2004;陈学飞,2005;曹文华、钟贞山,2004)、教育国际化策略构建(张芹;许传静;刘晓亮,2014)、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问题(王修娥,2001;韩延明,2002;黄福涛,2003;袁琳,2011;臧佩红,2012)、“一带一路”与教育国际化问题(杨坚,2016;祖艳凤、李海东,2016;于翠翠,2017)等方面。其中,汪利兵、谢峰(2004)对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WTO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倾向和归类,丰富和深化了教育国际化内涵。林莉(2004)提出应充分考虑WTO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审慎评估开放高等教育服务对本国高等教育体制所带来的冲击。我国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以来,较少有学者从教育国际化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视角开展研究。就所及文献来看,苏世彬(2016)从自贸试验区亟须专业学科、“内培外引”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吸引海外学生就读福建高校等视角,提出福建省应借助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全省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当前,在我国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实践中,亟须大量有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辽宁省是国家第三批新增的7个自贸试验区之一。随着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将伴随自贸试验区更加“自由”的政策取向,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教育国际化与辽宁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接问题,对于规范辽宁省教育国际化科学发展,提升服务辽宁乃至东北振兴的能力,助推“将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作为较早接收留学生学习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上升空间较大
辽宁省教育厅2014年发布《辽宁省“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围绕辽宁省教育发展整体目标,大力推进辽宁省教育国际化进程,力争2020年建成高层次、极具国内外竞争力的教育国际化体系。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辽宁省的留学生数量达到25273人,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相较于2012年的16694人,增长了51.4%;截至2017年底,辽宁共有64所本科院校,九成的学校均接收留学生,在54所高职专科学校中,绝大数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教育业务。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政府政策方面、留学生数量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业务开展情况,都能看出辽宁省教育国际化发展虽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较快
2017年底,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5所(含独立学院10所),其中中央部委所属5所,省属58所、市属19所、民办33所。辽宁省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5个,其中包括8个科研机构和37所普通高校。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院校64所、高职专科学校51所。此外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9所。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三所高校为代表评估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表1 2017年辽宁省三所高校国际学生、外籍教师、中外合作项目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三所高校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所得。
截至2017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校内有留学生1434人;2014—2016年,学校申请聘请外国专家教育部重点项目34个,聘请外国专家2674人;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水平,大连理工大学积极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共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4278人。东北大学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19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4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聘请300多位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每年派出600多名各层次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合作;留学生规模也不断扩大,2017年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大连海事大学国际化教育较为深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129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2005年大连海事大学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大连海事大学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三所高校在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辽宁省高水平教育的代表,三所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1.整体水平较低,基础教育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高等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规模小、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搭建不足、中外合作项目数量较少,辽宁省教育国际化总体处于基础起步阶段。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中数量412所,初中、小学学校数量为5475所,其中国际化学校仅13所,且主要分布在沈阳市与大连市,地区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纵观全省教育国际化发展,大部分学校包括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基本依托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据了解,高校的对外交流项目基本处于自愿报名再筛选的状态,因此受到学习工作及经济压力的影响,学生积极性较低,人才培养的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目前辽宁省教育国际化仍处于摸索前进状态,需积极探索才能在国际化教育上取得突破,为辽宁自贸试验区向好发展助力。
2.普通高校国际化专业学科设置不够优化
按照国家2011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高校现设13个学科门类,下设110个一级学科、375个二级学科。辽宁省留学生学科仅涉及11个一级学科,涵盖102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高等学校中接收留学生的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字(国际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国际班)专业、中医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管理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中部分采取全英文授课方式,其余较大部分则采取中文授课,留学生插班上课的形式。从学科性质上看,开设国际班的专业集中在文学、历史学、医学、经济学及管理学,而哲学、法学、农学、教育学则较少涉及。总体上,辽宁省普通高校里专门的国际化专业学科建设较为薄弱,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所需要的专业国际课程设置较少。
3.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低,复合型人才“输出”数量匮乏
目前,辽宁省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还较低,与自贸试验区建设需求不匹配。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外语水平良好、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拥有国际分析视角、善于自主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辽宁省高校教育实际来看,学生的专业学习冗杂不精、知识掌握较为零散,复合型人才的“输出”质量和数量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相关部门尚未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
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因素,教育国际化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育国际化需要政府提供制度保障,更需要政府引领方向。
2.国际化教育方案陈旧,与自贸试验区建设需求不匹配
辽宁省高等教育服务辽宁自贸试验区意识薄弱,虽然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但效果甚微。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背景下,辽宁省应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根据本地实际在国际化教育培养方案上做出相应调整,大胆创新授课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真正培养出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的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外派交流教师与学生数量较少
辽宁省高校主要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国家外专局国外培训项目和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外派教师并吸引外籍教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派学生、吸收国际化生源;每年约派出500余人出国交流学习。辽宁省教师外派人数不多,国际化教师、生源吸引力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着辽宁省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国际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国家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早,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美国、英国等国的教育国际化已经形成产业,成为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每年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求学,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下。所以,对西方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及特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借鉴发展经验,并更好地与其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美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当高,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将教育国际化纳入立法议程,通过政策制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例如颁布了《国际教育法》、《双边教育和文化交流法》等。日本在20世纪初期就出台过教育相关的法律,20世纪70年代也有明确引进外籍教师等方面的立法,如《国立或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特别措施法》中就引进外国教师、留学生制度方面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美国设有专门性的国际教育协会或者组织,用于加强各方人员对于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国际化与全球参与中心(CIGE)、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等。英国教育国际化早期设立第三方机构,即设立国际招生代理机构,该举措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短期内扩大国际留学生的规模。
网络课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倍受青年一代追捧。英国政府就十分重视网络教育课程。据统计,英国在线国际教育课程数据库包含50多万门课程,深受国内外学生、老师的好评,在最短时间内向全世界各国学生展现了英国教育的独特魅力。日本设立的全球性“SUKURA网”使世界各地的人很方便地进行日语学习与交流,为国外学生留学日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吸引了国外留学生,大大提高了本国教育国际化程度。
英国对于教育国际化市场的开发采取重点突破、反复巩固的战略。首先锁定国家,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进该国人才或者吸引该国学生来英留学、工作。日本利用作为旅游国家的优势,在旅游旺季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通过海报、手册、展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日本留学项目,吸引国外学生。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一直致力于“输出”教育项目及教学课程,大力参与亚洲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境外高校入境,建立分校,加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从国内外教育国际化发展特点及经验来看,辽宁省甚至全国教育国际化仍属于局部国际化,且国际化程度低。根据辽宁省目前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及其原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探寻辽宁省教育国际化对接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更好引领前进的方向,辽宁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应尽快确立战略目标,认真分析本省优势及各地区自身优势,加快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方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正确把握教育国际化对接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将其准确定位,促进辽宁自贸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放宽眼界,考虑长远,将教育国际化对接辽宁自贸试验区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相结合,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针对自贸试验区发展制定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育多而不精的模式,一是针对来辽宁学习的外籍留学生建立特殊课程体系;二是对交流出国的本土学生加大国际化教材使用力度,紧密联系国际发展潮流,增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三是建立教育国际化质量评估体系,构建评价指标,将高校、教师、教育国际化行政部门纳入评估评价体系,将教育国际化具体指标量化,与绩效挂钩以激励多方主体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教育国际化事业中。
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政府、自贸试验区、高校三方之间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是教育国际化持久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加大宏观引导,开通各方绿色通道,为教育国际化和自贸试验区之间搭建桥梁。自贸试验区要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放宽人才引进条件,增加实习机会,完善自贸试验区工作体系,改善自贸试验区生活工作环境,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加入到自贸试验区来。高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加强与政府、自贸试验区的沟通交流,增设自贸试验区所需的规划建设、国际贸易、港口航运、海洋科学、跨境电商、财税金融、法律政策、股权投资服务等相关学科,积极向学生宣传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国外留学生主动到自贸试验区就业。三方通力合作、加强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辽宁省教育国际化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接,推动辽宁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育国际化,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