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邹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山医院)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日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脑胶质瘤发病率位列颅脑部肿瘤之首,截至2013年,脑胶质瘤较2000年平均增长率约3.5%,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朝年轻化方向发展趋势,形式严峻刻不容缓[1-2]。目前手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由于其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及手术范围的局限性,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且该病术后常需要放射治疗,易出现放射性坏死,因此,临床需准备诊断出患者具体病情,以免耽误之后的治疗[3]。为进一步提升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病情鉴别诊断,给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我院展开研究,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5例疑似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结果如下。
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5例疑似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脑胶质瘤术治疗,且在术后进行常规MRI检查时发现疑似复发。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8,年龄27~66岁,平均(44.27±4.57)岁,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28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7例。本研究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使用GE能谱CT首先行头部常规CT扫描,采取横断扫描方式,基线以耳毗线为参照,扫描范围为颅底至头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主要扫描颅底至头顶区域。根据平扫确定病变范围,以病变最大层为基线,在肘静脉处注射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随后以4~5ml/s流速续20ml生理盐水。开始团注对比剂的同时启动快速动态扫描程序,矩阵512×512,管电压80kV,层厚5mm,管电流140mAs,FOV 25cm,并采用CT灌注检查(4cm厚),扫描大约50s,共得到200帧图像。于灌注扫描之后行颅脑轴位常规增强扫描,与平扫方式保持一致,无需再注射对比剂。
将CT灌注原始图像输送至处理工作站,通过去卷积运算得到CBV、MTT、CBF、PS数值。
本研究中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前者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后者为百分比,实验结果以P值是否<0.05为判断标准,若小于则表示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对所有MRI检查疑似的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CT灌注诊断后发现,本次研究中的45例患者,有37例发生复发,8例发生放射性坏死。
在CBV、CBF、PS等CT灌注值上复发患者显著比放射性坏死患者高(P<0.05),而在MTT上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参考表。
表 比较射性坏死与复发患者CT 灌注参数值
由于放射性坏死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均极度相似,单靠临床症状无法有效区分两者,其辨别性存在一定模糊度,有时甚至连影像学诊断都难以分辨。
若无法及时准确的将放射性坏死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进行区分,将会严重影响到之后的治疗进度,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准确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4]。杜成利、梁新强、刘克勤等人研究表示[5],临床在发现脑胶质瘤术后疑似复发的患者,可用CT关注成像技术加以区分。现我院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有37例发生术后复发,有8例发生放射性坏死,在在CBV、CBF、PS等CT灌注值上复发患者显著比放射性坏死患者高(P<0.05),可以看出,两者情况在CT灌注值上存在差异,放射性坏死因放疗导致脑白质坏死,进而影响到血管,造成血管鼻闭塞,因此在CT灌注值上CBV、CBF较低,CT灌注成像能定量地反映肿瘤术后病变区的血供情况。且术后复发时会引起血脑屏障受损,进而影响到PS值,引起PS升高。本研究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缺乏一定准确性,为减少实验结果误差,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可有效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放射性坏死在CBV、CBF、PS等CT灌注值上较低,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