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恒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宁 272100)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主要是由患者股骨头血运功能障碍所引起。患病初期股骨头负重区发生病变,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导致患者股骨头的组织结构的改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据有重要意义[1-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2016年2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9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进行CT、MRI扫描,并对两种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9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7±9.84)岁,病程2.5个月~3.4年,平均病程(1.24±0.62)年,病情发展分期:Ⅰ期股骨头坏死15髋,Ⅱ期9髋,Ⅲ期27髋,Ⅳ期21髋,共计72髋,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测与MRI检测,具体如下:(1)CT扫描:患者取平卧位,扫描机(生产公司:美国GE公司;机器型号:OptimaCT660),参数设置为:电压120kV、电流220~300mA,层间与层厚设置为10mm,逐次对患者髋臼上端至股骨头下端进行扫描。(2)MRI扫描:患者同样取平卧位,扫描机(生产公司:深圳安科;机器型号:OPENMARK4000),参数设置为层间5mm,层距1mm,逐次扫描T1WI、PDWI两个序列横断面,之后对T1WI、T2WI两序列冠状位进行扫描。
CT扫描、MRI扫描的影像结果均由我放射科两位资深医师阅片,两人分别出具诊断意见,以两人一致的诊断意见作为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对比。病情分期参照国际骨循环协会1992年制定的股骨头坏死分期量化表:Ⅰ期:MRI图像显示股骨头负重区长T1、T2信号,CT显示骨小梁模糊,有轻微的骨质疏松;Ⅱ期:MRI图像呈“线样”,CT图像发病部位骨质疏松,存在囊变或斑状;Ⅲ期:MRI、CT图像均显示病变一侧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并伴有囊变;Ⅳ期:MRI、CT图像显示病变一侧股骨头关节面出现严重塌陷并伴有退行性的改变。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9.0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例数(%)形式表示,研究计量资料均用t进行检验,用±s形式表示,差异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MRI扫描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率94.44%,特异度84.72%,灵敏度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阳性率84.72%,特异度69.44%,灵敏度77.78%,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MRI扫描对Ⅰ~Ⅱ期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Ⅳ的诊断准确率,MRI扫描与CT扫描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MRI扫描与CT扫描对不同阶段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对比[n(%)]
临床治疗中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两大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主要是患者受外界暴力影响髋关节的供血功能造成股骨头坏死,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3-4]。在临床诊断中,影像学检测是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CT扫描与MRI扫描,CT具有扫描范围大、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的优点[5],但是无法清晰显示患者软组织的扫描情况,可能与CT扫描的容积效应和扫描层面有一定关系。MRI扫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将患者软骨组织清晰的展示出来,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形态进行直观的判断,能够在早期发现股骨头的异常情况。另外,MRI扫描还能够有效地扫描出患者骨髓病变,将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显示出来[6]。
在本次研究中,MRI扫描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率94.44%,特异度84.72%,灵敏度91.67%,Ⅰ~Ⅱ期诊断准确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阳性率84.72%,特异度69.44%,灵敏度77.78%,Ⅰ~Ⅱ期诊断准确率45.83%充分证明MRI扫描对股骨头早期的病变异常具有诊断优势,主要原因是股骨头的早期病变主要体现在髋关节的软骨组织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方面,而这些类型的扫描正是MRI扫描的特长所在。
综上所述,MRI检测对于股骨头坏死阳性率、特异度、灵敏度要显著高于CT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诊断,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