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唐晨虎,童 俊,陈 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14)
脊柱结核作为对脊柱功能产生严重危害的骨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循环障碍和结核感染引起的病变,导致出现脊柱弯曲、棘突隆起等,且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征,因此需注重对其的及时诊断和治疗[1]。虽然诊断结核病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主,但此方法难以进行普及,而影像学诊断方法近年来受到重视,如脊柱结核作为对脊柱功能产生严重危害的骨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循环障碍和结核感染引起的病变,导致出现脊柱弯曲、棘突隆起等,且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征,因此需注重对其的及时诊断和治疗[1]。虽然诊断结核病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主,但此方法难以进行普及,而影像学诊断方法近年来受到重视,如CT和MRI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优势[2]。为此,本次研究对CT与MRI影像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06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诊断方法分组各53例,均表现出低热、下肢放射性疼痛、背部疼痛等症状,且经影像学检查、病灶活检或组织病理检查确诊[3]。CT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5例,年龄在25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6±2.92)岁,病程0.3年~8年,平均病程(3.22±0.65)年;MRI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5例,年龄在25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6±2.92)岁,病程0.3年~8年,平均病程(3.22±0.65)年。排除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患者、合并全身性感染、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等。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选择飞利浦螺旋CT扫描仪进行诊断,管电压130kV,管电流140mA,层厚5mm,层距5mm,进行骨窗重建,随后随后经肘静脉注入碘帕醇85ml~100ml进行增强扫描.选择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设定SE自旋回波,确定脊柱线圈,序列为T1WI、T2WI:TR 500ms,TE 15ms,层厚为4mm。增强扫描选择Gd-DTPA为造影剂,剂量为0.1mmol/kg。
所有检查资料均由至少两名高年资影像医师进行诊断,意见不一致时需讨论后统一。观察CT诊断和MRI诊断的影像特征,并比较诊断准确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T诊断可观察到椎骨的骨质损伤,表现出不规则或圆形骨质缺损,边缘毛躁,增强后冷脓肿壁均一环状强化;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若累及全椎体则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增强后破坏椎体强化,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椎旁肿块:CT呈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显示信号异常。脊膜强化,CT呈现软组织突入椎管内,硬膜和脊髓受到侵袭,MRI呈现硬膜囊和脊髓受压。
分析表可知,CT诊断和MRI诊断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肿块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诊断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诊断,而钙化检出率则低于CT诊断,P<0.05。
表 CT诊断和MRI诊断诊断准确率分析(%)
脊柱结核具有发展缓慢特征,患者多表现出低烧、疲倦、消瘦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贫血,并逐渐增加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由于该疾病病情严重,因此需注重对其的及时诊断,避免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下后遗症。其中影像学诊断作为诊断该疾病的有效方法,需加强对其的推广,如CT诊断和MRI诊断,其中CT诊断可观察到椎骨的骨质损伤,表现出不规则或圆形骨质缺损,边缘毛躁;MRI诊断则为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若累及全椎体则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和MRI诊断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肿块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诊断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诊断,而钙化检出率则低于CT诊断,P<0.05;表明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钙化诊断可选择CT诊断,而针对、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等则可选择MRI诊断。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升鉴别率,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