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钟金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遵义市播州人,为什么我要收集整理遵义方言呢?今天回忆起来还有那么一点传奇色彩。
从小我就在家乡的方言中摸爬滚打:父母说的是方言土语,地邻亲友也说的是方言土语。七岁那年进入民主小学后,老师们虽也教过我们汉语拼音,但听起来却与二六四广播上新闻节目里的声音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与附近工厂外地工人们说话的声音也有很大的差别,真是南腔北调哇。
1982年9月,我考入遵义农校后,视野开阔了不少。班上不仅有遵义地区(今遵义市)其他县市的30个同学,还有安顺地区(今安顺市)下属县市的10个同学。或许,在遵义农校的3年,就为我后来收集整理遵义方言埋下了伏笔。
1985年9月,我被分配到遵义县(今播州区)泮水区(今泮水镇)农技站上班。临行前,姑父苟锡林对我说:“一定要把本职
工作搞好,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休息时,把群众说过的话梳理一下,把那些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记录下来,问问别人是什么意思。最好在他们说的时候就问个清楚,弄个明白。”姑父的这席话,让我在工作之初就开始养成了记录方言的习惯!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到2007年除夕,我不仅走遍了遵义县的38个镇乡,还接触到了遵义市的其他县市。这时,我就萌生了写一本《遵义县方言》想法,于是开始整理记录,增添内容。几经周折,2008年11月,《遵义县方言》出版,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市曲艺家协会还把该书作为礼品赠送给全省曲艺培训班的学员。2010年10月,遵义市曲艺家协会组织相关专家20余人对《遵义县方言》进行研讨,并形成一致意见,希望我集中精力编写一本《遵义常用方言集》。这个意见对我来说,既光荣又艰巨,也是市曲艺家协会领导和专家的嘱托。所幸的是,我得到了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同学文友们的关心。2012年6月,我和邱正光先生合著的《遵义方言诠注》正式出版。2013年6月,该书荣获遵义县政府文艺奖——文艺成果贡献奖。之后,我又将新收集整理的遵义方言收录到2014年3日出版的《遵义民间禁忌》里,全书261页,新收录整理的方言就有75页,占了28.74%的篇幅。该书荣获遵义市曲艺家协会2015年度特别贡献奖。
为了传播遵义的历史文化,展示黔北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2016年10月以来,我与刘富民先生将《遵义方言诠注》《遵义民间禁忌》《遵义方言志》《绥阳方言志》《桐梓方言志》《务川方言志》《赤水方言志》等书籍里的常用方言筛选出来,编著出版了《遵义常用方言》一书,奉献给热爱这片山水的广大读者。
2014年4月,我自费出版了《遵义县方言》《遵义方言诠注》《遵义民间禁忌》《遵义常用方言》等书后,有人夸奖说:“你做了政府该做的事,光荣!”也有人讥讽道:“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来,就去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就是那图个虚名吗!”我一概不予理会。
屈指数来,我收集整理遵义方言的时间已有33个年头。33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这期间,我越来越感觉到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是那么的重要,不可或缺!这期间,无论是农校同学的口音给我留下的好奇,还是姑父对我的嘱咐,抑或是市曲协领导专家对我的嘱托,都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但我始终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做这件大事,只是冥冥中有种非做不可的感觉!
如今,我的姑父已经离开人世11个年头,主持《遵义县方言》研讨并希望我扩大地域、提升档次的王永康先生已去世5年了。他们要我收集整理遵义方言的目的和意义却一无所知,但我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今年以来,我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应该说,党的十九大精神已经升华了所有嘱托、嘱咐我收集整理遵义方言的人的目的和意义。因为,他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通过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我心中的谜团已全部散去,心境豁然开朗,脑际一派光明:“原来,我33年来收集整理遵义方言的过程,是一条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的‘寻根之旅’。”
如今《遵义常用方言》出版,我把它定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否则就缺乏了生机和活力,缺乏了活态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志愿在群众中,才有根,才能够生根发芽;脱离了群众,为了保护而保护那只能慢慢消失。所以非遗保护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非遗项目中,戏曲占很大一部分。中央文件提出,要把戏曲推广到学校去,首先要培养年轻人看戏,要保证大中小学生每年看一场戏;要推进戏曲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每个村每年至少看上一场戏。为了让学生和农民能够更好地听懂明白戏曲,就必须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方言节目。
2018年12月31日,电影《天渠》主人公黄大发的扮演者郑强在阅读《遵义常用方言》后感慨地说:“以方言忆乡愁,以方言抒情怀!方言是家乡的山和水,方言是父老乡亲的音容和笑貌,方言是游子带在身边的家乡的影子,方言是我们对家乡的最好记念!感谢作者,让我们不忘方言!”
《遵义常用方言》既是黔北的地方土语,也是遵义人民的民间文化,既包含了民间哲学、民间道德、民间向往,也包含了民间口语、民间谚语、民间风俗。它就是一本遵义方言的百科全书,完全应该走进学校,走进乡村,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