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亚军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旅游获得人们的高度青睐。特别是山西历史遗迹较多,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文明都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但在建设旅游景区和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存在冲突,破坏文物的情况比较常见。为保证两者达到平衡的状态,不仅需要保护文物,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一问题成为当前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从文物遗迹特征出发,提出文物保护和建设旅游景区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旅游;融合
文物承载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维护56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是我国五千年发展重要宝藏。因此,在开发历史景区的同时,必须保证合理规划,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确保山西景区建设和保护文物两者同步发展。
1 国内文物遗迹表现的特征
1.1 真实化
经过五千年文化沉淀,我国保留较多文物遗迹。文物遗迹是记载我国历史信息的主要载体,文物遗迹充分地展示了人们日常生活。同时,文物遗迹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故此我国文物遗迹体现出真实化特征。祖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遗存文化遗迹,是人们生活主要体现。可以侧面反映人们生活状况。文化遗迹不仅能够展示人们日常活动,还可以全面展示人们生产生活,可以让人们直观感受各时期建筑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文物遗迹具备真实性的特点,可以直观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若文化遗迹缺少真实性,便导致研究文化遗迹这项工作失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文物保护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1.2 永久性
现阶段,国家将保护文物放在政治高度,社会逐渐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故此,大部分文物遗迹得到良好保护。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保护文物遗迹,为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掌握民族发展历程,全面挖掘历史和政治经济提供保障。在研究历史文物的过程中还可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这部分成果属于文化资源。文物遗迹具备永久性特点,这是人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激发人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中。
1.3 不可再生性
时间与历史不会倒退,并且是向前发展的。历史名人和祖辈建立的建筑在当代成为文物,历史文物是不可在生资源,并且是任何资源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是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任何人或者企业均不能为获取经济效益进行破坏。历史文物是见证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若遭受到破坏便不能够还原。若修复文物时遭受到损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方法实行还原,但经过还原后的文物在风格和材料等方面均会发生变化。所以,这部分文物历史价值将会降低,并且失去真实性的特点。为保证历史文物保留原有价值,文物保护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的工作。
2 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内的融合
2.1 积极宣传地方文化遗迹
人们生活生产中遗存大量的文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是“不可再生遗产”,见证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山西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截止到今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余年,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还被誉为“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其中,禹凿孟门的传说便发生在山西省。山西境内有壁画、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中华五岳——北岳恒山、世界一绝悬空寺、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山西省需要积极投入到创建文化古都工作,积极宣传地方文化遗迹,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参观者在游览中会对文化遗迹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虽然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但是长时间便会对文物遗迹完整性造成影响。故此,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应该向社会普及保护文物的价值和重要性,确保旅游者正确地认识到保护文物可以直接体现出个人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做好宣传工作,还可以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迹的工作,增添群众基础,为山西省开展保护文物工作增加生机、活力。
2.2 积极保护文物遗迹
只有积极保护文物遗迹,才可以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责任感,强化文化自信心。文物遗迹承载力有限,山西旅游景区必须结合具体状况,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科学评估、断定文物遗产开发规模和承载力。开展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无序管理和开发过度的问题。若文物遗迹开发程度大于承受能力,便会产生较大的损毁。在初期阶段产生的损毁并不能及时被发现,当发现损坏后应该及时展开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应该还原文物本来风貌,遵从“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这主要体现了对保护文物的准确把握,对保护文物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只有做到保留文物原来风貌,才可以让参观者了解到祖辈生活状态,体会当时社会面貌及历史文化。
2.3 明确发展规划方向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文物遗迹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保护文物成为当前主要工作。山西省文物保护局需清楚认识加大保护文物力度的重要性,遵从保护文物标准和规定,为保护文物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建设景区阶段会涉及大量的文物遗迹,所以必须端正态度、严格对待。首先,应该聘请行业专家展开研究工作,全方位剖析文物的作用和价值,为相关部门开展文物保护的工作提出实质性的建议。旅游开发人员应该加大重视程度,做好科学规划,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对山西省历史文物展开科学评估,确保其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做到发展。保护历史文物主要是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山西省位于中國华北,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西侧,被称为“表里山河”。并且我国历史上首位奴隶制政权夏朝便建立在山西,山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按照物质形态划分称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非物质形态划分为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在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今天,不能忘记山西省的历史,只有积极保护并弘扬山西省历史文化,才可以深入了解并认识山西省,为今后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2.4 参考国外优秀的建议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其他领域修建现代建筑,导致部分旧城被拆除,甚至会拆除个别文物遗迹。但是也出现恢复城墙的情况,导致在恢复和拆除之间存在矛盾。国外部分国家在解决拆除和恢复这一问题时的做法值得我国参考。如英国建设景区的过程中实施的方法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既可以保护文物遗迹,又可以不影响建设新景区,人们在挖掘英国文物时发现城墙保存完好,并且发现当地人们生活区域,这对研究本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经济发展而言,改造旧城与建设景区存在冲突,英国采取的方式为不改变文物遗迹外观,保护文物遗迹。这种方法可以保护文物遗迹,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责任感和文化氣息。山西省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可将建设景区和保护文物相结合,保护历史文物,恢复历史人情与风貌,让人们了解并认识当地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积极推广旅游业,帮助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为山西旅游发展描绘新的蓝图。在解决景区建设和保护文物遗迹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汲取国内外保护经验,基于发展的基础上探究可实施的发展道路,保证保护文物和建设景区两者共同发展,在推动山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证不会破坏文物遗迹。上述文章从文物遗迹特征出发,提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保护文物遗迹、参考国外优秀的建议等策略,对保护文物遗迹、开发旅游景区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颖坤.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融合——满城陵山汉墓景区规划设计的若干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3):12-15.
[2]孙晓杰.浅论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融合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4):42-43.
[3]李冬利.浅谈文物保护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8(A13):384-384.
[4]程善兰.文旅融合视角下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保护与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35-137.
[5]吴璇欧,魏红磊.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以张家口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1-83+92.
[6]刘坤.水文化与城市生态旅游的融合与发展——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对策与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134-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