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铜器群文化面貌浅谈

2019-01-22 04:37杨慧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4期

杨慧敏

摘 要:文章首先对学界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得出对宁乡青铜器群的整体认识,之后通过对炭河里考古发掘材料和当地实际地形地貌以及周边铜矿分布情况等的对比分析,得出对宁乡青铜器来源的认识。结合炭河里城址的年代以及宁乡周边出土青铜器的年代,作者认为宁乡青铜器群较为可能的来源,是在商末周初时,以周人灭商和开发汉水流域为背景,商遗民及江汉地区的原住民南逃,进入湖南宁乡及周边地区,带来部分青铜器并且后来在当地又有所铸造,进而共同组成了现在所谓的宁乡青铜器群。

关键词:宁乡青铜器群;南逃;历史地理

1 研究综述

宁乡青铜器群目前一般指湖南湘江流域出土的大量商周青铜器,这其中更以湖南宁乡为核心,此地是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到目前为止,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达400余件,其中近300件更是集中在黄材及其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宁乡青铜器以其形制和纹饰的独特风格以及冶铸的高超技术,引起考古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其拥有者和其铸造地点、来源等问题,则迟迟未能解决。

在2001年炭河里城址正式发掘之前,由于缺乏一个准确的考古学基点,学界对宁乡青铜器群的研究主要是从器物学或美术史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单个器物的造型及纹饰等进行研究。本文所关注的则是这一地区青铜器群的整体面貌情况,因而对单独器物的研究不再赘述,而是主要关注炭河里城址发现后,学界对宁乡青铜器群来源、性质等问题的研究。

在对宁乡青铜器群分类的问题上,多位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熊传新先生将之分为中原型、混合型、地方型三类,将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戈卣等带铭文的青铜器及与商王朝中心出土青铜器风格相近的器物归于中原型,将各类动物造型的铜器及铜铙归为混合型,将斧、矛、刮刀等铜器归于地方型。高至喜先生则认为不存在混合型青铜器,因而将铜铙和动物形铜器等归为地方型。何介钧先生认为动物形铜器来源于中原地区,将其原因推测为中原地区尚未发现此类青铜器,并认为铜铙应是商人南逃之后在当地铸造。

外国学者也有关于宁乡青铜器群的研究,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上文中国内学者多定为“中原型”的青铜器,应当分类为“地方型青铜器”或“南方青铜器”更为妥当。难波纯子也认为应将其分类为“华中型青铜器”,其铸造地点在南方地区,其文化传统则是源于两湖地区。

笔者发现在宁乡青铜器群之中,主要有以下几类文化面貌的器物:带有铭文的殷墟晚商风格青铜器、二里岗期商文化风格青铜器、动物造型青铜器、越式风格青铜器、铜铙。这五类器物,风格混杂,既有中原地区传统风格,又有南方地区的造型特色和越式风格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笔者的推测,即宁乡青铜器群是由商遗民及江汉地区的原住民南逃,进入湖南宁乡及周边地区,带来部分青铜器并且后来在当地又有所铸造,进而共同组成的。

2 历史地理因素分析

2.1 区位通达性

目前各家对宁乡青铜器的来源主要持两大类观点,一是在中原铸造之后运至当地,二是在当地铸造。笔者认为,想要明確其来源,首先要结合当地的区位通达性进行分析,以判断器物的运输等条件是否可行。

宁乡青铜器群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黄材及其周边,西面是雪峰山,南面是衡山。黄材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城西40多千米的湘江下游支流——沩水河畔,沩水上游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的山间盆地即为黄材盆地,此地位于雪峰山脉东北麓,为长条形的冲积盆地,中央地势平坦,三面高山环抱,只东面有一个很窄的出口。沩水上游的黄材河和流沙河各流经一个山前盆地——黄材盆地和老粮仓盆地,均是宁乡青铜器出土的集中区域,两条河合流后即称沩水,炭河里城址即坐落在黄材盆地西部的黄材河北岸。

由宁乡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可以看出,黄材盆地周围都是群山环绕,交通不畅,并且其中的黄材河和流沙河水流量并不大,运输能力较低。进一步结合周边地区如衡阳、常宁等地出土的殷商铜器可以判断,当时的主要交通方式应为沿湘江上溯抵达常宁,然后通往岭南。结合出土青铜器的数量与单件体量等因素分析,如果宁乡的青铜器均为在中原铸造之后再运抵当地的,那就需要较高的水运条件,否则会极为困难,而沩水的流量之小,是无法支撑这样庞大的运力需要的。因而笔者认为当地出土的青铜器并非全是由中原运输而来。

2.2 铜矿分布及铸造地点

分析宁乡青铜器是否为中原输入或是当地铸造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寻找当地是否有足够产量的铜矿以及是否发现制铜作坊遗迹等直接证据。

关于宁乡青铜器铸造的铜料来源问题,笔者发现在宁乡周边较近的区域内有三处商周时期的古铜矿遗址,分别为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遗址、湖北黄石铜绿山商末铜矿遗址和湖南麻阳九曲湾铜矿遗址。铜岭铜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开始,遗址中发现成片的红烧土和大量炼渣堆积,早期地层所采的炼渣多为片状,色黑,表面有波纹,表明炉况正常,有较好的流动性,并且分析表明其中含铜量仅为0.334%,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冶铜技术。而湖北黄石铜绿山铜矿从商代末期开始采冶,这一时间与商代末期虎方占领了铜岭相吻合,使宁乡青铜器的选料只能放弃铜岭转而选择铜绿山。之后到西周晚期,随着这两个铜矿先后被虎方和楚国占领,长江中游的铜矿无法使用,只得选用湖南麻阳九曲湾铜矿的铜料,通过锦江河借沅水河运到长江,转道湘江再溯沩水河运至宁乡附近。以上三地的用与弃,构成了宁乡青铜器在其铸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铜料来源,并且从铜矿的产量上来看,也是完全可以满足宁乡青铜器群铸造需求的。

关于宁乡青铜器的确切铸造地点,目前学界仍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较为遗憾的是,炭河里城址的发掘中并未发现铸铜作坊,无法提供最为直接的信息。但发掘报告中有“城内堆积中发现较多铜器残片和铜块等”这样的信息,并且在城内宫殿区出土有不少铜块、铜渣、铜容器残片和小件铜器矛、镞等。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炭河里的居民是有能力铸造青铜器的,推测城内或周边应有铸铜作坊。

此外,炭河里城址的发现,本身就与1963年黄材河洪水有关,正是河水冲过之后,当地村民在河滩发现青铜卣,才引起湖南省博物馆的重视,进而发现了这一城址。因而笔者推测,炭河里城址本身因受到当地多发洪水的影响,破坏较严重,某些功能区如铸铜作坊等可能已被冲毁,导致现在无从发现。同时,笔者注意到,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时,黄材镇以西3.5千米处的沩水上游位置修建起了黄材水库,水库汇流240.8平方千米,8平方千米水面。而这一水库的影响区域正包括了炭河里城址的周边区域,笔者推测城址的铸铜作坊等功能区很可能已被淹没在水面之下,加之炭河里遗址目前发掘只有一小部分面积且恰好在宫殿区及其周边,不能完全判定城址内没有铸铜作坊。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器物风格、区位通达性、铜矿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宁乡青铜器是商人在商末周初时周人灭商和开发汉水流域的背景下,由商遗民及江汉地区原住民南逃进入湖南时,由中原带入部分和在本地铸造的一部分共同组成。毕竟如果不是由于王朝的没落,像是“戈”这样的望族是没有必要南迁并且将珍贵的青铜礼器埋藏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域,结合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见其中原风格浓厚,造型也与中原地区流行的青铜器类似。

从地域位置等方面看,商遗民与江汉平原的原住民应是从江汉平原过长江,进入洞庭湖并沿湘江流域进入沩水流域,再沿沩水上溯到达宁乡的黄材盆地,之后与当地的地方势力结合,建立了以炭河里城为中心的政治实体或方国。由于黄材盆地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其自然环境特征非常适合作为避难地点,炭河里城址已被证明是建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周边出土的青铜器年代也在商末周初,可见时间上是符合的。

从技术角度看,很可能也正是南下的商遗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并且参考部分已铸造好的青铜器,利用长江中游出产的铜矿原料在湖南地域铸造,融合成为新的风格,形成了炭河里文化独有的青铜器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何介钧.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M].长沙: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