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尼玛
摘 要:此幅唐卡现收藏于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作者根据唐卡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判定创作时间为19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大约1826年至1853年期间,至于创作者仍需进一步调查。但此唐卡属于西藏寺院收藏为数不多的风景写实内容的勉萨派画风唐卡,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故作者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并结合实地调研,梳理讲解了此唐卡与扎什伦布寺及日喀则宗堡等西藏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渊源。
关键词:西藏;扎什伦布寺全景彩绘唐卡;七世班禅喇嘛;寺庙
此幅唐卡现收藏于扎什伦布寺,创作时间为19世纪上半叶七世班禅般旦丹白尼玛(1782—1853)时期,画心部分通宽43厘米、通高61厘米,唐卡上部分描绘了西藏五大格鲁派寺庙之一的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山寺,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南麓。当年在后藏大贵族杰达本·索朗白桑和喜卡桑珠孜宗本琼结巴·霍班久桑布(帕竹政权时期的十三大宗本之一)布施资助下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杰根墩竹巴(1391—1474)于1447年兴建,寺内设有三个显宗扎仓(讲经院),两个密宗扎仓,四座历代班禅寝宿办公的殿堂,还有三座灵塔殿、四十余佛殿、一座大经堂、一百八十余间僧籍经班(藏语称米参)和僧舍等大小房间共计六千三百余间的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23万平方米,现有僧侣1000余人,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卡所表现的是七世班禅般旦丹白尼玛时期扎什伦布寺的景象,图中绘有1447年开始兴建的降魔释迦牟尼佛殿和拉章坚参屯布;1454年兴建的措勤大殿(大经堂),包括1461年兴建的西侧的弥勒殿与护法殿、1466年兴建东侧的白度母殿、1469年兴建的殿门药泥四天王;1478年兴建的二层供奉杰根墩竹巴等三位高僧银质灵塔的灵塔殿(藏语称“童瓦屯旦拉康”),还有四世班禅曲杰坚参(1567—1662)时期修建的二层合金佛堂等八座佛堂以及大殿东门外石板辩经场(藏语称“格桑墙院”)和二、三层回廊内的十五座殿堂。右上角绘的是建于1468年的大型石砌展佛台,高35米,宽40米,描绘的正是藏历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举行巨大卷轴堆秀唐卡展。
图中各殿堂扎仓的分布从右向左首先是四世班禅曲杰坚参灵塔殿(约1662年至1666年建造,藏语“曲康夏”),据寺庙历史文献记载,殿高27米,当时殿内供奉镶嵌七千余颗珠宝,高11米的银皮包法体灵塔,“文革”时被毁。1985年十世班禅主持重修,历时三年,主殿面积1933平方米,高33.7米,共四层,供奉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藏语称“曲康扎西朗杰”。
其次是根墩竹巴时期兴建的拉章日光殿(约1447年至1474年间建造,藏语称“颇章坚参屯布”),后由四世班禅扩建,1668年五世班禅洛桑益西(1663—1737)迎入此殿举行坐床典礼,并从此成为五世班禅居住、处理宗教政务的东宫。白色墙体共五层,顶楼为寝宫,底层各设佛堂和随从管事的生活住房,建筑整体面貌历经500多年依旧没有变化,仍为我们所见。再次是五世班禅洛桑益西灵塔殿(约1737年兴建,藏语称“曲康吉”),殿内供奉法体和铜鎏金班禅像的灵塔,但“文革”时期灵塔等大量供物被毁,只剩殿堂外部建筑。当年寺庙文物管理组组长嘎钦·根巴拉负责于1972年进行维修并建造了一座高11米银质灵塔,迎请四世班禅法体灵柩,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四世班禅灵塔殿。
再次是七世班禅主持兴建的普照宫(约1816年修建,藏语“贡赛颇章”),四层共四十余间房屋,白色的墙体,门窗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此殿正前方回廊佛堂由西向东依次为无量寿佛殿,甘丹拉康主供宗喀巴师徒三尊鎏金铜像,还有聚会殿、玉罗度母殿。这些殿堂里供奉丰富的合金鎏金铜佛像,体现了七世班禅时期“扎什利玛”佛造像制造技艺的鼎盛。以及收藏有18世纪的藏传佛教经典纳塘版《甘珠尔经》《丹珠尔经》。
最后是左侧的六世班禅白丹益西(1738—1780)灵塔殿(约1780年兴建,藏语“曲康努”)。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参拜乾隆皇帝时不幸染天花圆寂,皇帝为悼念法师特意做真身舍利金塔送至扎寺西大殿,灵塔里还供奉八百四十两白银铸造的班禅法体塑像,但在“文革”时被毁,如今是十世班禅灵塔殿。1836年七世班禅殿前回廊设汉佛堂(藏语称“甲纳拉康”),中心位置供奉乾隆帝与道光帝牌位,并挂有一幅乾隆皇帝僧装唐卡,东侧殿设为班禅喇嘛与清驻藏大臣会晤的客厅,殿内收藏大量历代清朝中央政府赏赐给班禅的贵重礼品。
按照寺院由东向西逐次扩建的规律,图中未出现七世班禅灵塔殿,表明此唐卡创作年份下限为1853年兴建七世班禪灵塔殿之前。在唐卡中位于扎寺东北面的推桑林扎仓、东面的夏孜扎仓,都是根墩竹巴时期(1447—1474)兴建,后由十世班班禅在20世纪80年代重修,为修习显宗的扎仓;北面是四世班禅时修习密法的阿巴扎仓(约1612年兴建),黄色殿墙共三层,在1994年由十世班禅灵塔殿在原址重修,占地2000余平方米;南面是主修显宗的吉康扎仓(约1447年至1480年兴建,藏语亦称“拉让宁巴”),主建筑共三层,石砌主体平面形似于吉祥多门塔塔基形制,是扎寺最早的扎仓,至今矗立在此。
唐卡中右面绘有14世纪中叶建造的帕竹政权时期十三宗堡之一喜卡桑珠孜宗堡,是17世纪上半叶支持噶玛噶举派的藏巴王(兴夏巴家族后裔)平措朗杰通过武力从帕姆竹巴手里夺取政权,并统一前后藏大部地区,建立的藏巴王朝(1618—1642)。图中描绘的正是藏巴王朝政权时期的建造王宫及其山脚下的雪城民居,“文革”时被毁,2004年援藏支持资金重修,如今成为日喀则博物馆。
唐卡下面则绘有当时班禅喇嘛夏日避暑修行的夏宫贡觉林。由七世班禅于1826年清道光年间兴建,藏语称“扎西曲祖拉康”,并设立孜衮朗杰扎仓,后因道光皇帝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缮写“贡觉林宫”金字牌匾,改名为“贡觉林殿”,十六柱,供奉七世班禅为母祭奠所造铜镏金度母像以及大轮金刚手等。图中还描绘的三只象是1793年廓尔喀军投降于清藏联军,献给乾隆帝五只大象而后皇帝转增于班禅,七世班禅般旦丹白尼玛于1853年圆寂于贡觉林。1954年发生大洪灾,冲毁宫殿,建筑遭受严重破坏,现经当地政府争取国家资金重修,建成日喀则市人民公园,向群众开放。表明此唐卡创作年份上限为七世班禅在1826年建造贡觉林宫之后。
综上所述,此幅唐卡画作内容如实体现了七世班禅喇嘛(1782—1853)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喜卡桑珠孜宗堡及其雪城、坐落于年楚河畔的贡觉林卡以及巍峨绮丽的尼色日山,其中各类人物、动物的描绘栩栩如生,也可以说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日喀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措朗杰.扎什伦布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唐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嘎庆·洛桑平措.西藏唐卡绘画技法[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