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李庆彦 刘春华
目前,全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数约2.4亿,每年因为HBV感染导致终末期肝病或原发性肝癌患者约60万[1]。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传染病的首要任务。流行病学调查,母婴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阻断HBV感染的母婴垂直传播,对降低H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表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感染妊娠期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3]。但受到妊娠期影响,部分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受到限制。替诺福韦酯为妊娠期B类药物,但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对我国HBV感染妊娠期患者临床效果和母婴阻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就诊于我院,HBeAg阳性的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及母婴阻断作用。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感染科,随机抽取HBeAg阳性的HBV感染孕妇87例,按用药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孕妇平均年龄(27.6±5.9)岁,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28.8±4.6)岁。
入选标准:①HBsAg、HBeAg阳性;②HBV DNA≥2.0×106IU/ml;③孕期24~28周;④既往未接受任何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⑤未合并丁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感染;⑥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妊娠期相关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⑦经我院产科孕检胎儿发育正常。两组孕妇在孕期、年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分组,治疗组给于替诺福韦酯治疗(300 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各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100 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对两组孕妇在服药前、服药第5周、分娩前分别检测血清ALT、HBV DNA水平。其中检测出HBV DNA水平后,得出lg值。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100 IU/mL例数。
在ALT、HBV DNA水平上,服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244,0.339,均P>0.05)。服药5周后、分娩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ALT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607,26.695,均P<0.05)。服药5周后、分娩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BV DNA亦显著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221,42.552,均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分娩婴儿的HBs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比例,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2个月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很大,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母婴垂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有关报道,30%~5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母婴传播而感染[4]。HBV的母婴传播以宫内、产时、产后多途径传播。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婴儿出生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不能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5-6]。Pan等[7]研究显示,HBV DNA高水平复制的孕妇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孕妇,替诺福韦酯能有效地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且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本研究中,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前ALT、HBV DNA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5周后、分娩前治疗组ALT、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对孕期母亲起到保护作用。表2显示,治疗组孕妇分娩婴儿与对照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2个月的HBsAg(+)、HBV DNA≥100 IU/mL例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替诺福韦酯可有效降低孕妇HBV DNA复制,阻断母婴HBV传播。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孕妇的母婴传播阻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8]。
表1 两组孕妇血清ALT、HBV DNA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婴儿HBV感染情况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