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涛
(江苏省东台中学 东台 224200)
课堂观察又称课堂观摩,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ales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与人际互动行为编码[1]。20世纪90年代美国逐渐推行了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课堂观察不仅要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诊断教学问题,为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2]。
课堂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生物学课堂观察一般从四个维度来构建课堂观察框架,即: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和是否有效的问题;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和教学行为是否适当的问题;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具体内容是否科学的问题;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在这四个维度中,学生学习是中心,课程性质是载体,教师教学是关键,课堂文化是基础[3]。
四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
课堂观察是一个专业过程,是一个行为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一套基本流程以保证课堂观察的规范化和提高观察效率。课堂观察的流程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里面均有其专门任务。课堂观察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观察的流程
笔者在备课组内组成观察合作体,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一名年轻教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研究课堂观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1 观察量表的制定 课堂是错综复杂的,任何观察者都不可能获得课堂中的全部信息,因此组建观察合作体有利于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并且借助于合作体的群体组织活动,可以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化、客观化。观察合作体的每个个人确定具体分工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恰当的观察点,这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之一。
遵循“以研究为前提,兼顾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确立观察点,然后将观察点汇总到观察量表中。经过反复实践,考虑可操作性,备课组针对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和20个观察视角[4],共制定了4份观察量表(表1)。
3.2 跟踪课堂观察 在具体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可以在总观察量表的框架下,开发新的观察量表工具,有利于更细致化、专门化的观察。
从2016年秋学期开始,观察合作体6名教师利用每星期集体备课的两节课时间,开始课堂观察模式听课,并重点对被观察教师组织了完整的课堂观察5次。以“DNA的结构”一节的课堂观察活动为例,首先,第一节课备课组教师集中,被观察教师先就本节课内容进行设计陈述,针对本节课是生命科学史中经典教学内容的特点,他准备以构建“单位—单链—双链—立体”模型进行深入教学,分为温故知新、小组合作、构建模型、深入探究四个环节。
表1 教师教学观察量表
备课组教师根据被观察教师的课前说课,共同讨论本节课可以从哪些维度入手进行观察。有的教师认为本节课环节设置较多,那么教师会如何分配时间呢,选择的观察维度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有的教师想了解在DNA模型建构和探究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情况,选择的观察维度是“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笔者想了解不同环节之间教师会如何串引,选择教师教学维度下的“教学环节引导的有效性”作为观察视角。选定四个维度的观察视角后,各个观察者根据各自的观察视角选择合适的观察量表或开发新的观察量表。笔者则针对自己的观察视角设计了教学环节引导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表2)。
观察者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观察任务确定观察位置,以保证收集客观信息。如观察学生学习,则应选择距离学生较近的位置,且最好附近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收集学生课堂的信息更全面。为了保证观察的效率和质量,每个观察者每次听课时只观察一个维度,记录一张量表。观察者如实记录收集的数据和看到的现象,课堂观察结束后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并将结果汇总到四维评价坐标图上(图3)。
表2 教学环节引导的有效性观察量表
图3 课堂观察四维评价坐标图
3.3 总结建议 观察量表只是记录课堂中的数据和现象,如何分析这些数据、数据背后的原因、现象下面的实质,这要求观察者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这也是课堂观察操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例如,在“DNA的结构”一节的课堂观察活动中,笔者的观察视角是“教学环节引导的有效性”,记录到第一环节新课的导入共花约3.5min,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有两对夫妇同在一个医院同时生孩子,护士忙乱中出错将孩子弄混了,请问该怎么办才能帮助护士准确地将孩子交还给其父母?”学生对于该情境很感兴趣,讨论热烈,参与度较高,达到90%以上。学生们给出多种建议,有的说可以用指纹鉴定,有的说可以用DNA鉴定,甚至有学生说用滴血认亲,等等。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又将问题交给学生:“哪位同学能帮我解释一下,能否可以用指纹鉴定来判定亲属关系,为什么?”“滴血认亲科学吗?真的可以作为判定血缘关系的依据吗?”
根据本节课堂观察记录,笔者的分析和建议是: 本节课教师很好地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关联语句,能够自然连贯地实现环节之间的过渡。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时体现出教师有较好的基本功,反应敏捷,处理恰当。但是在引导学生分析DNA分子结构特点这一环节时,因为模型建构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这一环节略显仓促。引导只是20s左右的三句话,整个DNA分子结构分析只花费3min左右时间。因此建议强化学生活动环节的时间掌控,以保证本节课达到学生能力锻炼和知识理解巩固同重。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言语要清晰简练。
课堂是纷繁复杂的,课堂观察即使采用4个维度、20个视角,也不能完全记录整个课堂的信息。课堂观察使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时,还会受到工具限制。因此,有条件的话,课堂观察最好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实录室),将整个课堂录下来,保留完整影像,可供后期更好地进行各种专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