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深化改革提供制度支撐。与此同时,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反映了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政府的诸多机关事业单位和行政执法部门中,为了弥补人员编制和社会管理上的力量不足,往往会聘用大量的协辅人员。简单的说,就是政府聘用的临时人员,或者是劳务派遣人员,辅助正式在编执法人员从事相关社会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在公安、交通、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中,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社会管理面和人口流动性,在各级政府在公务人员编制严格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将部分辅助性、次要性的工作,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或者购买服务的形式,以弥补管理力量的不足,这一类人员的在各单位的基数较大,甚至远超过正式在编人员。
近年来,不少地区的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辅人员,在配合执法管理工作中,出现野蛮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媒体舆论中屡见不鲜。同时,一些协辅人员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的好人好事也被竞相报道。正反之差,暴露了行政执法单位中协辅人员,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良莠不齐的问题,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域差别和岗位性质。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涉及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亟待各行政执法部门予以重视。
浅析行政执法协辅人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岗位人员流动性强、福利待遇难以提高、社会和单位的认可度低、晋升渠道渺茫、职业后期的瓶颈等等。
一、岗位人员流动性强
协辅人员因其岗位性质,存在入职门槛低、岗位派遣性强、平均在职时间短等情况,使这一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成为相对被动的群体,工作缺乏主动性,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入职不难、离职也不可惜,缺乏对岗位的珍视,在行政部门工作的经历往往成为其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因其具备基本劳动保障和“招牌正”,更是成为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步入社会的“首选”。由此造成的岗位人员流动性,不容忽视,该群体的离职率长期居高不下。
二、福利待遇难以提高
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协辅人员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工作清闲,待遇不少的岗位成了“香饽饽”;任务紧、责任大,待遇还不高的岗位成了“苦差事”。这类现象在行政执法部门中,也具有普遍性,他们相较于本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福利待遇存在较大差距。而同一个地区对协辅人员的福利待遇标准,总体上是一致的,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工作性质不同,略有差别,这就产生了一种“旱涝保收”,这样的待遇薪酬体制,制约了协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果再缺少了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加之考核基数不够大或者流于形式,就会产生“同酬不同工”,做多做少,都拿一样的钱的现象。
三、社会和单位的认可度低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些执法单位不良事件中,时常会听到事件善后中,被处理的责任人员往往都是协辅人员,不可否认的,这一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平息事件和保护单位形象的“背黑锅”的主力军,往往不用详加调查,就是辞退、开除的决定,社会和单位的认可度显而易见。同样的,在面对一些信访投诉和违纪举报中,一些单位在对正式执法人员和协辅人员的评估考量的标准和耐心,一定程度上也是不一致的。当在辅助行政执法过程中,协辅人员经常要面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些言语和肢体冲突,承受一定委屈。这种难以被认可,缺乏保护,成为该群体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日常,特别是在做一些执法管理和纠纷调解工作中,整个社会面,对协辅人员“居中”做出的一些评判和调解工作的信服度和认可度,也是不高的。常见的如:交警部门的协辅警在对违停车辆“开单贴条”中,往往成为车主抨击的诟病之一,而正式民警做出的裁量,交通参与者的认可度是较高的。
四、晋升渠道渺茫
行政执法单位是直面基层群众和企业的主要管理力量,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各地政府在引人用材方面不断拉高标杆,对学历、经历、工作背景等方面要求不断增加,政府将有限的编制优先保障高学历、高水平和高层次人才,而协辅人员的晋升渠道越来越窄,对“内”招聘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协辅人员自身对学习和学历提高的放松,以及单位对该特殊用工群体的培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两大因素同时制约了协辅人员的“转正”概率,并快速拉大了与政府选人用材标准之间的差距。
五、职业后期的瓶颈
由于协辅人员的流动性强、受认可度低等因素,往往造成了优秀的、适任的人员留不住,入职两三年后是其“跳槽”的高峰期,谋求更好的择业机会。同时,也存在大量留任的协辅人员,这个队伍也是不容小觑的,入职时的年轻人或是应届大学生,经过三五年的磨练,或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或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但是,政府各单位对协辅人员的职业培养、规划和发展中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三五年的辅助性工作,会使他们失去、淡化所学的专业知识,磨平了棱角,少了创业的拼劲。据不完全统计,当这一群体年龄超过35周岁,特别是40周岁以上,他们的再次择业的几率直线下降,35周岁可以说是协辅群体职业后期的一大瓶颈。
作者简介:王巍威、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工作于:杭州市余杭区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