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王芳 雷明莉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达到58.9%[1],高血压易直接或间接损伤脑、心、肾等器官,全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50%与高血压有关[2],目前高血压治疗护理中存在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低,用药依从性差[3],临床中偏重患者的身体治疗,忽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采取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已成为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汇如下。
选取2018年1—7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6.82±3.14)岁;观察组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7.41±2.5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的标准[4],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年龄60~75岁;(3)患者无精神或意识障碍疾患;(4)患者清楚本次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患有老年痴呆、语言交流障碍患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肾脏疾病或恶性肿瘤者;(3)既往接受过其他相关干预治疗患者。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指导、健康作息及饮食习惯,定期观察患者血压变化。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评估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4.1 病情评估 对患者病情和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高血压分级,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颈动脉增厚、肾功能受损;临床疾患如脑血管病、心脏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
1.4.2 健康宣教 重点为患者讲解生活中相关行为与高血压病情之间的联系,使患者知道高血压的基本观念,了解高血压控制差对病情发展的危害性,嘱其必须按照医嘱用药,积极进行降压治疗,以免引起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指导,坚持低脂、低盐饮食,加强对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指导病人自我管理,定时检测血压,使其明白自测血压的重要性,如出现血压波动较大及异常情况应告知医生实施有效的治疗,切勿私自调整药物用量。
1.4.3 心理干预 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给予降压药物的同时,根据患者行为表现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和随访方案。焦虑患者对病情过分担心,常处于紧张不安状态,由于过度关注高血压的并发症及后果,反复自行测量血压并对血压值过分关注加重焦虑情绪,使血压在较高的水平内波动[5-6],从而擅自调整降压药物,过多实施自我干预治疗,抑郁患者会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情绪低落、悲观、睡眠差,患者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过度悲观,停服或漏服降压药物,最终影响了血压的达标[7-8]。因此护理工作中应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引导家属和亲人注重维护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乐观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1)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9],该问卷评分共有74个条目,分别从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自制调查问卷细目包括疾病的认知、病情的危害性、生活方式改变、用药依从性[10]。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病情的危害性、生活方式改变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11],全面有效预防、治疗、护理“三位一体”措施严格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高血压患者大多数伴有情绪障碍[12],其心理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抑郁和焦虑便是最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血压昼夜节律波动变化[13],促发并加重高血压,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指导过程中,要灵活掌握降压药物的不同机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适宜的降压药物,最大限度的保护靶器官,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如经过合理的药物调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沟通,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患者倾诉表达其烦躁、焦虑的原因及感受,耐心体会患者的心情,必要的情况下邀请血压维持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教,使其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心态从而提高降压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病情状态、危险因素、躯体功能及精神情绪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搭配饮食,适量的运动,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服药积极性和依从性,观察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同时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病情的危害性、生活方式改变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观察组 70 干预前 50.12±8.62 54.52±6.48 52.51±8.39 55.27±6.44干预后 56.67±7.32*# 59.47±7.31*# 55.37±9.34*# 58.31±4.83*#对照组 70 干预前 50.32±8.34 54.43±6.23 52.42±6.17 55.47±6.08干预后 52.16±6.17* 55.68±6.18* 53.14±6.68* 56.82±3.46*组间干预后 t值 3.941 3.313 2.026 2.098 P值 <0.001 0.001 0.045 0.038
表2 两组患者高血压知识认知及用药依从性比较(n)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患者采取预防保健和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严格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提高血压水平控制效果,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