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张加荣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缺血性损害,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均予冠状动脉硬化有关。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评估,一般选取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定量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尤其是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是直接反映心功能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动脉硬化的分析是欠缺的。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主要对踝动脉、股动脉以及主动脉的整体僵硬度予以反映,同时能间接反映心功能[1-2]。本文主要通过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效果评价中心踝血管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65~94岁,平均年龄为(75.38±4.61)岁。所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于抗心衰治疗与运动康复训练之前与之后给予6 min步行距离、射血分数、心率、心踝血管指数检测及生活质量评估,主要选取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予以评估。
1.2.1 心踝血管指数测量方法 选取动脉硬化检测仪(型号:VS 21000,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予以测量,通过对患者的踝动脉脉搏波形、肱动脉脉搏波形、心音图以及心电图予以记录,计算得出心踝血管指数。监测时间主要为治疗之前与运动康复训练6周之后。由同一个专业医师对心踝血管指数予以测量,测量之前将患者送至室温在20℃左右的房间中,将其鞋袜脱掉,给予平卧位,嘱咐患者全身放松,并休息15 min。测量过程中,于双上肢腕部分别安装心电电极,于胸骨第2肋水平位置放置测量心音的微音器,于两上臂与两脚踝上分别缠上箍带。开始测量之后,首先对右侧上下肢的箍带予以充气,存储波形,放气后再对左侧上下肢的箍带予以充气,存储波形。将信息输入之后,选取动脉硬化检测仪对心踝血管指数予以自动计算,当心踝血管指数超过9时,代表异常。
1.2.2 治疗、护理方法 (1)治疗方法: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给予扩血管、利尿、强心以及去除诱因等常规治疗,根据疾病情况对药物剂量予以调整。给予富含维生素、 易消化、低脂以及低盐饮食,对其24 h出入量予以监测并记录[3]。急性期嘱咐其绝对卧床休息,疾病处于稳定状态之后予以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其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对通讯录与定期回访登记表予以建立,每月通过电话方式对患者予以回访,了解与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予以家庭护理指导,嘱咐其按时来院复查。
(2)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对其予以个体化运动指导。步行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心率予以实时监测,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对于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应当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主要流程:①入院次日。给予卧位,指导与嘱咐患者进行松弛呼吸运动到四肢由被动到主动的活动,足踝上下屈曲与伸展,双膝屈曲与伸展,臀部屈曲与伸展,肘部屈曲与伸展,提肩并做环形运动,每次5~10 min,每日2次。②入院第3日。给予坐位,四肢活动方式与第2日相同,主动或被动进行,每次10~20 min,每日2次。③入院第4日。给予站位,首先进行原地踏步运动,然后变为缓慢步行,步行距离控制在30~40 m范围内,每日2次。④入院第5日。嘱咐与指导原地踏步运动,然后转变为有支撑下屈曲及伸展双膝,最后转变为正常步伐步行运动,步行距离控制在50 m左右,每日2次。⑤入院第6日。嘱咐与指导患者原地踏步运动,然后转变为步行,步行距离控制在150 m左右,每日2次。⑥入院第7日。指导患者步行,步行距离200 m左右,每日2次。⑦入院第8日。指导患者步行,步行距离300 m左右,每日2次。
对于心功能Ⅳ级患者,嘱咐其绝对卧床休息,选取被动运动方式活动膝体关节,每次运动5~10 min,每日3~4次,疾病情况稳定之后嘱咐其进行床上主动运动,未出现不适状况之后应当协助患者下坐扶手椅行床边运动,每次运动10~20 min,每日运动2~3次。根据起步法康复运动程度增加运动时间、耐量。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有家属及其医护人员的陪同,同时予以生活指导与健康宣教。
观察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6 min步行距离、射血分数、心率、心踝血管指数以及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选取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5]予以评估,共21个项目,0分代表观察项目未出现,由轻至重分别设定1~5分,总分为0~105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
选取SPSS 19.0软件综合处理信息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通过(±s)对计量资料予以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选取M(P25,P75)表示,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对比选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一致性分析选取Kappa检验的,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所示,与治疗护理之前相比较而言,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步行距离(6 min)、射血分数、心率以及心踝血管指数明显更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射血分数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生活质量评分及步行距离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一般(0.75>Kappa值>0.4);心率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较差(Kappa值<0.4),见表2。
在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常见且多发的内科疾病,主要是患者心室充盈或者泵血的功能降低,造成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最终导致患者相关组织以及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下,患者则会很容易出现体循环或者肺循环淤血等[6]慢性心力衰竭,实质上就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一种慢性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7]。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主要强调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对其运动耐量予以改善,还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8-9]。
CAVI是一项由动脉僵硬指数β与PWV演变而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标,其能够对整个动脉的僵硬程度予以反映,而且不会受到血压影响[10-11]。冠心病患者动脉将硬度升高,特别是主动脉僵硬度上升,会直接造成左室后负荷与心肌耗氧量增大,而舒张压下降,会造成舒张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诱发左室功能不全,最终引起心力衰竭[12-13]。
表1 治疗前后情况对比分析[M(P25,P75)](±s)
表1 治疗前后情况对比分析[M(P25,P75)](±s)
治疗前 69.0(62.0,76.0) 280.0(255.5,295.0) 46.52±3.76 90.0(87.0,96.0) 10.7(9.4,11.7) 10.8(9.7,12.0)治疗后 42.0(36.0,48.0) 380.0(345.0,395.0) 55.46±3.46 76.0(70.0,80.0) 10.1(9.2,11.2) 10.3(9.3,11.2)Z/t值 5.099 6.098 9.639 6.098 5.508 5.618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各指标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评价
本研究中,与治疗护理之前相比较而言,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步行距离(6 min)、射血分数、心率以及心踝血管指数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评价中,射血分数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生活质量评分及步行距离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一般(0.75>Kappa值>0.4);心率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较差(Kappa值<0.4)。临床将射血分数作为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而射血分数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良好,说明可以将心踝血管指数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效果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同时这一指标具有非侵入性、可重复性、有效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合应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抗心衰治疗与运动康复训练能够降低心踝血管指数,同时,射血分数与心踝血管指数一致性良好,可将心踝血管指数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效果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