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兵
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关节假体替代病变关节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作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开展较为成熟[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由于骨科置换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假体材料的改进,患者对于关节置换亦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保证髋关节置换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创伤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追求目标[2],既往的研究显示临床应尽可能地使用更小的手术切口,以此可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以及术后切口美观的效果[3]。本研究选择30例行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和30例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了解两种方式的各自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诊治60例初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患者能够清晰交流,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凝血障碍,下肢静脉血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骨折原因:扭伤、跌伤、坐位摔伤、车祸伤分别为2例、4例、12例、12例;年龄为55~86岁,平均为(66.69±5.5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1.34~27.65 kg/m2,平均为(25.13±1.34)kg/m2,置换前Harris评分为19~40分,平均(30.12±1.23)分。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骨折发生原因:扭伤、跌伤、坐位摔伤、车祸伤分别为3例、6例、7例、14例;年龄为56~88岁,平均为(67.11±5.6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1.64~27.80 kg/m2,平均(25.20±1.29)kg/m2,置换前Harris评分为20~41分,平均(31.20±1.42)分。且由同一小组进行操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位,患侧髋部及下肢碘伏消毒铺巾,在患侧髋外侧作15 cm左右切口,按照标准髋前外侧入路手术步骤进行。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位,患侧髋部及下肢碘伏消毒铺巾,在病变侧的股骨颈上方切一段7 cm的伤口,肥胖患者可对伤口的长度进行延长,对各层筋膜进行有序的分离,于粗隆止点处切断外旋肌群,暴露关节囊后并切开,行股骨颈截骨保留10~15 mm,清理髋关节,切除关节盂唇。然后行髋臼的磨锉,置入合适髋臼金属杯,再按上聚乙烯内杯。股骨颈处开凿,股骨近端扩髓,将股骨假体柄植入股骨髓腔,按上金属股骨小头,复位髋关节,修复外旋肌群,逐层进行缝合。
(1)围手术期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4]。(2)髋关节功能(参考Harris评分进行判断)[5];(3)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关节脱位、松动、假肢下沉、血栓形成、感染等)。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量、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存在关节松动1例、假肢下沉2例、切口感染1例、血栓形成1例、肺部感染2例,发生率为23.33%(7/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5)。
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原因极易造成股骨颈骨折,若未进行有效治疗,轻者引起髋关节畸形愈合,严重者可导致行走障碍[6],且该疾病的发生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症状,加之老年患者自身合并症较多,可因此导致患者死亡,对股骨颈骨折患者使用正确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表1 不同切口模式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Harris比较(±s)
表1 不同切口模式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Harris比较(±s)
观察组 30 18.13±1.34 73.67±10.22 158.30±28.56 3.15±1.22 13.56±2.30 86.14±4.57对照组 30 15.56±2.27 90.14±11.34 298.46±35.29 5.24±1.75 16.85±3.11 87.24±5.02 t值 - -15.438 5 -5.909 3 -16.909 8 -5.366 1 -4.658 7 -0.887 5 P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0.378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能缓解疼痛症状,有助于避免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现象,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7],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针对晚期股骨头塌陷严重患者而言,该术式创伤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可增加并发症风险,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年龄偏大的患者多合并各种种内科疾病、心肺功能减退,耐受手术能力差,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性[8]。
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对传统手术方式的改进,近年来经过技术创新,以及假体设计、制作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小切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成熟[9],其以最小的皮肤切口解决手术所需的全部操作,可大大减少损伤神经血管的概率,且手术效果更好[10]。微创小切口的优点于传统手术的诸多问题,同传统术式相比,微创小切口的切口长度短,有显著的临床优势[11]。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还有下列优点:观察组VAS评分为(3.15±1.22)分,低于对照组的(5.24±1.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微创小切口术式在组织间隙之间显露需要处理的解剖学结构,组织剥离少,创伤小有关;对肌肉功能与术口的干扰较轻[12],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相应减少医疗费用,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医疗负担,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3.56±2.30)d,少于对照组的(16.85±3.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在术中随时延长术口,处理突发情况。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33%比对照组23.33%低,说明微创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性较高,该结果与王彦等[13]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该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分析原因可能为:微创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技巧较高,采用特殊手术器械减少患者术中创伤,微创小切口术式在组织间隙之间显露需要处理的解剖学结构、组织剥离少,创伤小,手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卧床和住院时间的减少,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手术治疗前应对老年患者的骨关节病变程度、年龄和身体状况情况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