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 陈雪梅
“激励·互助”是大港第三中学的教育特色。自1996 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激励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实践探索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本真。
“激励·互助”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通过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向强化刺激,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使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积极的主动行为;在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挥平行教育特有的功能,使小组和班级成为学习共同体、生命发展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在教师引导、激励下,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
1.完善全员育人新理念。
在“激励·互助”教育框架中,“激励”关注的是个体动机的激发,“互助”关注的是集体行为的相互影响。“激励·互助”教育确信人人都有发展的愿望,相信人人都能通过外部激励而实现自我激励,相信处于自我激励状态的人更易成功。“激励·互助”教育,体现“大德育”思想,树立“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时时都渗透品德教育”的观念。
2.构建全员育人新模式。
学校多年来不断完善构建全员育人模式。从中层以上干部每天全程巡视制度到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校园网公告板的好人好事表扬到不良现象的提醒反馈制度,从班内的小组晋级制到班集体的量化考核制度,从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到教师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评定考核制度,从学生文明示范岗到学生会监察部的活动检查反馈制度等,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体系,教师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师之间的互助让学校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在“激励·互助”教育理念下,我们坚持全面推进、全员融入、全力保障的原则,探索德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中心。
1.推进两大模式,扎实“激励·互助”教育的基础。
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机结合的“小组自主互助”班集体管理模式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标志的“导学·助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实施“激励·互助”教育的基础。
在班集体管理中引进“小组自主互助”,是将竞争、民主、平等、合作和谐地融入班集体管理之中。指导学生自主组建互助小组、引导学生自定班集体追赶目标,班集体事务实行“小组包干负责制”,自主互助小组设计和主持班内重大活动,学生在经常性的讨论中接受自我教育。学校推行“五制”(班集体管理公约制、班集体事务承包责任制、学生干部竞争轮换制、班集体文化和宿舍文化共建制、成长发展晋级制),形成了以“学生成长发展晋级制”为核心的班集体自主管理机制,实现学生自主互助管理。
各班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评选一次“班级明星小组”和“班级明星个人”。学校通过审核,对“明星小组”“明星个人”进行校级展示,并在此基础上每年评选一次校园之星。
“导学·助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互助”为基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导学”与“助学”是并列关系。“导学”主要以“学练稿”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导学”包括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助学”主要指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主动、有效的课堂合作,包括基础知识的相互检查记忆、个性问题的相互讲解和疑难问题的深层探讨。“自主”是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互助”则是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二者和谐、有效地结合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
2.强化队伍建设,抓住“激励·互助”教育的关键。
教师队伍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德育工作水平和发展程度。
立足班集体管理实践,打造优秀班主任队伍。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善于思考,对学校、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时时关注,捕捉教育的新看点与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抓实校本培训:充分利用班主任例会,结合班、年级管理实际,以主题发言、问题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针对具体的教育主题进行研究、探讨;打造团队首席:利用学习交流、参与活动、实践展示、评比竞选等方式培养锻炼骨干班主任,发挥骨干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班主任团队首席,助推班主任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升。
同时,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助学型”教师队伍;立足规划能力培养,打造优秀心理教师队伍;落实德育管理职责,提高德育干部执行力。
3.完善课程建设,搭建“激励·互助”教育的平台。
按照现代德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理论性和活动性的辩证统一、直接德育课程与间接德育课程的辩证统一、显性德育课程和隐形德育课程的统一、课程学习与学生德行培养的统一”的基本特征,我们构建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
在把握德育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学情,明确高中三年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目标。高一年级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学会合作,学会感恩,重在培养学生明理守纪、团结协作、乐学善学,教育主题词是“明理守纪 合作创优”;高二年级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增强理智,担当责任,重在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发展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担当的能力,教育主题词是“完善自我 追求卓越”;高三年级激励学生乐观人生,奋发向上,报效祖国,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心理韧性,以良好的心理和学业状态迎接人生的重大挑战,教育主题词是“不忘初心 拼搏圆梦”。
(1)营造文化氛围,建设隐形课程。
学校一直营造积极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注重生命的浸染与熏陶。布置温馨的班集体环境,建立、完善班集体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打造班集体精神。“班之韵·徽风采”班徽设计大赛,凝聚师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开拓师生的创新精神,弘扬班集体精神。班班制定富有特色的班集体口号、班风、班训、班花、班魂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集体文化氛围。推行“一班一品”建设,开发班集体原创活动,创新班集体特色活动。如,微电影节、心理剧、读书节、创意大赛等,班班不同,班班精彩。
(2)抓住班会主阵地,扎实课程基础。
班会是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主题班会课程化是德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我们开展“十三五”市级重点课题“高中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探索主题班会教育功能,形成了“三步六环四十八节课”的主题班会课程。
(3)打造经典活动,完善课程体系。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课程化是德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开展活动课程建设,基本点是德育常规,核心点是心育,生长点是德育创新。强调的是优化德育模式,细化德育活动,由点到线到面到体,从而实现德育活动的系列化、课程化,如“青春新诗会”、主题辩论赛、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社区服务实践等。
我们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力量的支持,落实“三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建立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开展“学雷锋”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街道社区劳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文化宣传等道德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召开学校、年级、班三级家长委员会会议,交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和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理解者、支持者、参与者,甚至走进课堂成为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