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倩 梅向东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
青铜文化从狭义上来说,往往是指通过青铜器这个特定物质所代表出来的文化现象。李先登认为,“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工作揭示的青铜时代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除物质文化以外,也包括当时人们创造的精神文化。”[1]历史上,用青铜器为标志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为青铜时代或青铜文明。青铜文明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时代,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春秋末期随着历史发展出现了铁器,但是青铜器的使用一直延续了很多年。被誉为“铜都”的铜陵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是了较多的青铜器,早在夏商时代铜陵地区就出现了铜采冶铸。“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2],青铜器通过它的物质形态积淀出其独特的文化,而当时人类生活生产等所形成的文化又通过青铜这一物质反映出来。
青铜器的出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的常态往往通过民俗得以保存或流传,民俗就是指,“民间风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3]。民俗恰恰就是人们最真实的生活体现。女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而女性独特的文化代表就是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包括了女性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工艺习俗、婚姻礼仪习俗、生育习俗、民间信仰、节日风俗以及游戏竞技等方面”[4]。青铜器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也包括了女性民俗文化,可以说女性民俗文化通过青铜器渗透,展现出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铜陵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生活情况,折射出当时女性的民俗文化。而青铜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影响着现代女性民俗,女性的生活方式也通过铜文化反映出来。
青铜文化既包含了物质文化,也包含了精神文化。而青铜物质文化的呈现与人们的生活饮食起居息息相关,这些物态的青铜器反映出了人类的生活状态。铜陵地区所出土的青铜器恰恰就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而这些青铜器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又与女性生计紧密关联。
食器、酒器、水器等都是与当时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青铜器具,而鼎就是食器中最主要的青铜器具。鼎是铜陵地区出土的较多青铜器之一,鼎大多都是三足两耳圆腹,用来盛肉、煮肉,用于宴飨或祭祀当中。而在烹煮食物的工作中,女性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酒器中也看出了,当时铜陵地区女性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铜陵市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在1987年出土了一件青铜方彝,方彝是一种青铜酒器,形状一般为方腹有盖。“盖作四阿屋顶形,中央突起四棱形纽,高15.5厘米。……盖面有上下两鸟纹,下方的鸟侧有倒置的蝉纹。口沿下为直纹,腹部饰浮雕状饕餮纹。圈足饰夔纹。盖、腹、足均以雷纹衬地,扉棱饰云纹。”[5]铜陵市火车站建筑工地出土的鸟盖兽耳盉是一种三足盛酒器,“腹部有夔纹和弦纹饰,环形耳,耳面为双角兽。番盖上有仁立鸟,眼圆、嫁尖,双翅收拢。”[6]这些酒器上出现的夔纹、鸟纹、蝉纹等纹饰是当时代表威严或权利的神物,“它们属于‘真实地想象’出来的‘某种东西’”[2]。西周时期鸟纹出现最多,凤鸟作为一种神鸟出现在神话传说中一直广为流传,而鸟纹恰恰就是凤鸟等神物的符号化。鸟纹轻盈柔美,比饕餮纹、兽面纹要柔和温婉。凤鸟作为神物,有凤有凰,雌为凰、雄为凤,一阴一阳,就将阴阳平衡之状呈现于青铜器上。铜陵地区出土的青铜方彝、鸟盖兽耳盉这两件青铜器上所出现的鸟纹及仁立鸟,也反映了早期女性未必是一种受压迫的状态,鸟纹所呈现出的阴阳平衡之状,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这一地区男女社会性别关系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
除食器、酒器以外,铜陵地区还出现了与女性生活紧密相关的铜镜、铜熨斗等生活用具。铜镜产生的早期功用主要有祭祀,用于巫觋等祭祀仪式当中,后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用具之一,也是女性梳妆的重要用具。除了与女性生活紧密相关的铜镜外,铜陵地区还出现了铜尺、铜熨斗等用于缝纫熨烫的生活用品,而这些生活用具往往制作精美,纹饰不再是以往的兽面纹而是精美的花纹图案,也说明了这些青铜生活用具是女性的专用物品。从女性使用这些精美的青铜物品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一种相对较为平衡的社会地位关系。
宋玉在《楚辞·招魂》中有这样一段话:“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7]朱熹注:“雕,画也。题,额也。雕刻其肌,以丹青湼之也。”[7]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南方就有雕题的风俗,也就是在额头刻刺纹饰。而这些习俗往往和祭神、巫觋等息息相关。
义安区(原铜陵县)朝山村出土的7件青铜人面形牌就反映了当时的雕题风俗,这7件青铜器“相似之处在于:物品的大小相近,造型类似,上部都是人首造型,高约6厘米,五官包括眉毛和鼻孔等细节特征都可以清晰辨认。人首下方连接的是扁方形铜柱,中空,背面下方有一鉴孔。人首略微前倾。这类物品两面大部分都有纹饰,正面集中在首下的柄部,反面则位于首部。整件物品长约12厘米。7件物品可以可分为两种类型。A型有4件,高约12厘米,有‘雕题’,额头有卷曲纹饰四缕,面颊两侧与鼻侧均有月牙形凹纹。眼部扁圆形,嘴部呈鳅牙状。……B型有3件,高度与A型相当,圆目,人首无黔面,背面也无纹饰。……而无‘雕题’的圆睛类物品共3件,整体轮廓特征要小于前者,眼睛、牙齿以及耳部都要小于另外4件。”[8]这些青铜人面形牌,其中4件有雕题,这与当时南方“雕题黑齿”的习俗相对应,可能就是以当时人们真实状态为原型而制作出来。这些雕题可能代表了某种特殊意义,与当时的宗教巫觋相关。无雕题的3件人面形牌面部器官比另外4件细小,整体上的轮廓也比有雕题的要小一些,极有可能这三件没有雕题的人面形牌代表的是女性,而有雕题的则代表的是男性。也能看出在当时铜陵地区男性会在额头刺有纹饰,而这种雕题纹饰大多与祭神巫觋相关,可以推测出当时这一地区参与祭祀或巫术的主要为男性,女性没有在额头刺有纹饰,也就没有参与到祭神等活动中。
除了人面形牌外,铜陵地区还有四喜铜娃,与女性婚嫁民俗相关。铜陵出土的唐代四喜铜娃,长宽不到两寸,是一对嬉戏的娃娃,一手拿芭蕉扇,一手拿金元宝,经过巧妙的组合,从不同角度看去相互构成了四个玩耍的孩童,或立或坐,或趴或躺,造型生动,纹饰细致精美。在当时铜陵地区的婚嫁民俗当中,四喜铜娃作为喜神供奉,寓意为多子多福。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成为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就会产生祈子的习俗,来期望增加人口。供奉四喜铜娃也成为女性婚嫁中祈求多子的民俗。在铜陵民间相传,四喜铜娃代表了福喜,可以为女性带来生育好运,传说摸摸四喜铜娃的屁股就可以生儿子,摸摸四喜铜娃的脸蛋就可以生女儿。由此可见铜文化已经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从青铜器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女性民俗,也是对当时民俗的记载和流传。
青铜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铜陵地区盛产铜器,而铜陵的铜文化民俗传说构成了其青铜文化的一部分,民俗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女性作为青铜文化中的积极参与者,民俗传说与青铜文化紧密关联,折射出人类社会关系的真实存在,也反映出女性的生活状态。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和铜陵重要矿山之一凤凰山就有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传说,凤凰仙子在帮助铜官山的金牛哥与长江的银花妹成百年之好后,栖息在人间,变成一座美丽的山,化作瑶草奇花,整座山势从北至南逐渐高昂,宛如凤凰展翅之状,成为凤凰山。天上神牛私自来到凡间,迷恋凤凰山的美丽风景而不愿返回天庭,后来,神牛躲进山中,化作金银铜矿,被称作金牛洞。这个传说中凤凰仙子和神牛都是喜欢上了人间的生活而不愿离去,说明当地人民具有质朴勤劳、善良勇敢的优良品质,最后获得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又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金凤凰从海岸边带着牡丹花籽飞来,飞过千山万岭之后找到了能够生长牡丹的宝地,把牡丹花籽撒了下去,几年之后整座山都开满了美丽的牡丹花,花开之时金凤凰都会飞来此地,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作凤凰山。牡丹被一位老人制成了名贵中药,每天老人和女儿二人上山采药,下山种植牡丹,来以此谋生。后来,老人不幸被毒蛇咬伤身亡,他的女儿不过十七八岁,长得十分清秀,螓首蛾眉、肤如凝脂、双瞳剪水、头发乌黑,人们都叫她牡丹姑娘。父亲死后牡丹姑娘继续种植牡丹,她种的牡丹富丽娇艳,她制的药皮薄汁润。凤凰山药农所采摘制成的草药都被一个名为大金牙的药商收购,此人长年欺压百姓、强抢民女,听说了牡丹姑娘相貌俊美,便起了歹心,想把牡丹姑娘抢过来。后来,牡丹姑娘以赏花为名,乘大金牙不备跳下了悬崖。这时,一只金色的凤凰将姑娘托起,飞到了凤凰山最高的山峰上,此后人们就在凤凰山上找到了金矿、铜矿。”[9]
这个关于凤凰山的民间传说诞生在矿山周围,这则传说中的牡丹姑娘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牡丹姑娘的女性形象就代表了勤劳善良的人们,而大金牙则是贪得无厌的恶霸代表。凤凰是上古神鸟,也是原始神力的象征,神鸟帮助善良勤劳的牡丹姑娘,最终帮助善良的人们找到了铜矿金矿。这个关于青铜文化的传说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性格、行为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和命运,勤劳善良的人们得到了帮助,贪得无厌的人们受到了谴责。
女性形象在这则青铜文化传说中成为勤劳勇敢善良品质的象征,她获得了超自然神力凤凰的帮助,把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结起来。女性成为青铜文化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女性民俗所折射出的人类社会关系,已经打破了传统意识中女性阶级地位低下的固定思维模式,极大的丰富了人类之间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真实存在。
作为“中国古铜都”的铜陵,从商周开始的青铜冶炼发展至今,铜文化成为古铜都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着现代女性的生活,反映出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铜陵铜文化所反映的女性生活状态通过现代城市雕塑表现了出来,青铜雕塑成为铜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这些青铜雕塑把女性从孩童到青年的生活方式都展现了出来,在铜陵市观湖广场“童心飞越”这一雕塑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进行“跳马”游戏的场面,展现出孩童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踢毽子”这座雕塑所呈现的是三个小女孩在进行踢毽子游戏的场景,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正在踢毽子,而另外两个小女孩,一个在为踢毽子的女孩加油,另外一个正在为她计数,构成了女孩子游戏的生动画面。这些青铜雕塑所展现出来的孩童游戏场面,反映出现代社会女孩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呈现出她们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在铜陵市铜都绿化带的雕塑 “思考姑娘”是以一个少女坐在长椅上思考的形象,给人以美的启迪,她可能在思考着青铜历史、铜陵的明天或者自己的幸福,展现出当代女性的智慧。除了城市青铜雕塑外,铜陵铜文化所反映出的现在女性特征还通过戏曲舞台来展现,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是以铜文化题材的现代都市情感为基础,展现出当代矿工的生活,塑造出了铜都人不畏艰难、谋求发展的高尚品格,表现出当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
此外,铜陵铜文化对女性的影响,还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其中“顺安三月三庙会”就是民俗活动的代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在铜陵顺安镇都会进行集市贸易,农夫、商贩、艺人和市民等伴随文化娱乐方式,聚集在集市进行贸易往来,将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和青铜采冶业相结合,让不同行业的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同时生发出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动。“铜陵牛歌”成为“顺安三月三庙会”中的重要民俗表演,从反映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到后来的发掘传唱,“铜陵牛歌”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表现了现代女性的勤劳淳朴以及婚嫁民俗等特点。
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其青铜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进行了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青铜器成为传统铜文化的媒介,与女性民俗紧密相连,折射出当时女性的生活地位和形象特征。铜陵铜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反映出现代铜都女性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质,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