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断与改进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研究

2019-01-21 01:2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院校高职

奚 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提高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问题以及教育的理念正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新发展理念下,完善职业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现代化社会提供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质量保证。专业课程评价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向社会提供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保障。2015年以来,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到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因此,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视角,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课程评价研究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既包含高等教育的共性需求,又区分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根据受教育者的层次、类型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作为专业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方面,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等的确定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及反复研究论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动态调整专业课程

从1998年教育部探索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再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于职业教育模式的阐述,都体现了高职教育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脉络。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大升级,对业务涉及较多的中美进出口企业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化工、电子、纺织品、机械、汽车等行业,都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向相关。新形势下,对于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改进。

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都需要围绕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去设定,而各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面向市场、服务发展指明方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评价方向。2015年,高职院校启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来,专业课程质量保证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总体框架的诊断项目之一,为高职院校提供指导的同时赋予了高职院校更多的主动权。诊断与改进工作没有万能的模板,而是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围绕办学目标定位等,建立符合国际职教评估的发展趋势——以办学目标为中心,注重院校和专业特色,在实践中动态调查专业课程,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二)丰富管理体系内涵

教育发展新理念下,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更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不断提升管理质量。“6S”管理模式、戴明PDCA循环及“8字螺旋循环”等模型,都是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基础。

专业课程评价的核心是基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五个诊断项目中延伸开展的。作为学校的质量监控管理部门,需要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形成课程诊改的目标链;二是根据悉尼协议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形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链;三是通过专业课程诊改平台,提升教学质量的发展。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应以专业课程改进与诊断为基础,将专业课程评价全程纳入到职业院校的管理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自我保证机制,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丰富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内涵。

(三)提供资源保障服务

1.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诊断与改进目标链中起到了资源保障服务的作用。“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目标链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参考。学校方面,根据自身的总体办学目标定位,结合动态化的特点开展专业课程评估;二级学院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生方面,以学生为本,以专业课程为基础,规划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在实践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尝试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方面,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面向市场,吸收德国“双元制”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在符合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大力推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等,为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资源保障服务。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困境分析

2015年6月,教育部决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016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落实高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浙江省高职院校建立并实施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则从专业、课程层面建立起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丰富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第二批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在专业课程评价中建立了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但通过近两年来的专业课程评价实际工作,在评价主体、改进机制、内部治理三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方面

从评价结构来看,通常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由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构成。外部评价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通常由外部专家实施的专业评价、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内部评价则是高职院校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从目标标准、诊改制度、实施运行、实施效果等层面,以自我诊改为基础的评价过程。

当前,专业课程评价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在实际评价中通常是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看似符合诊断与改进机制中“主体性原则”,但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尤其是教育新发展理念下,产教融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专业课程评价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因此,如何将产教融合的企业方纳入专业课程评价机制,创新专业课程评价主体,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改进机制方面

随着2018年6月学校主管部门的调整,如何将现有的专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浙江省交通投资发展集团对接以及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的发展方向。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整体性较为完善,但在实用性方面,与用人企业的调研、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可控性”原则方面,专业课程评价的结果未能充分地落实在改进中,造成评价反馈欠缺,与学校的“强特色”建设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通过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改进”持续渐进的循环,不断推动专业的调整和发展,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内部治理方面

专业课程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诊断与改进的过程,而不应仅仅看作是学校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中的学校管理机构、教学机构、教师、学生等层面都需要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在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课程评价结果的运用。

首先,专业课程评价工作本身应促进职能服务部门由质量监控向质量管理的转变,提升管理能力。其次,新理念下部门之间的行政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独立结构,越来越强调融合发展,二级学院应主动地提出适合自身专业课程建设的评价方式,增加主动服务意识。最后,高职院校培养的主体——学生,如何通过专业课程评价,运用评价结果完善专业知识、掌握应用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同样值得深思。

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建议

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产教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课程评价作为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链之一,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当前,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有待提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改变传统单一主体的专业课程评价模式。评价主体方面,可以将教师自主评价、学生评价赋予一定的权限,特别是对专业课程创新项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评价。对产业学院的专业结构,尝试创新评价机制,引入产教融合的企业方,以市场实践的视角参与到专业课程评价中。另外,还可以引入校内外同行评价、社会第三方评价等,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

(二)引领优势专业为主、推动循环改进发展

高职院校一次性同时对所有专业课程开展评价不太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内部专业课程评价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将评估周期设定为五年,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不同类型专业分梯队进行评价更为合理。首先,从省优势专业课程开始,发挥它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并完善内部评估标准和方案,其他专业课程参照标准进行微调,五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周期性的、全覆盖的内部专业评估。

(三)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弘扬立德树人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是目前“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作为高职院校,其质量文化的特征就是强调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构建改进文化。“现代课程之父”美国教育作家泰勒(Tyler)提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核心不仅仅只是专业课程的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目标管理强调对于整个评价过程的控制。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强调“评估——改进——评估——改进”质量持续提升,在改进过程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全方位的参与。

2.培育质量文化。在专业课程评价中,培育质量改进制度,促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更加规范。质量文化不应局限于教学活动本身,可以更加广泛,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唤醒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文化意识,在相互沟通信任的基础上,营造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

3.弘扬立德树人精神。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改革用“立德树人”回答了怎样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以“扣子”为形象比喻,强调价值观养成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样,专业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德育为先、弘扬立德树人,将道德建设纳入到专业课程文化建设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标定航向。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院校高职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