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南,屈玉洁,傅唯忆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海口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高校全国性的大会报告之中曾多次出现“心理疏导”四字。可见,将心理疏导法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与理论基础,还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从而在全球化推进、互联网加速发展和中国新局面的形势之下,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向与“心理疏导”的精神观照,形成正确方式处理人际交往。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说,心理疏导体现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理念,并且充分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克服与消除心理不和谐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创造心理健康。
第一,“心理疏导”一词归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其主要是针对于治疗心理或精神方面疾病所惯用的方法,通过改变人的心理认知、干预人的行为、调控人的意志和转化人的情绪,由此疏通负面情绪与消极心理,引导人的心理活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是对人的心理或者思想观念层面上的疏通与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疏导的疏通与引导互为表里,疏通的目在于为了贯彻正确引导,即引导的先决条件在于疏通;引导是疏通的最终要求,倘若只疏通不施加引导,错误思想与言论则会放任自流,对心理造成更大创伤。第三,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不同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托,结合马克思提出的“人需要满足其自身的需求以及产生需求的器官才会真正地行动与做事,需求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人们为满足其需求进而产生行为与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发挥作用的前提需要充分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各类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不仅需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例如,付出希望得到收获、努力希望得到认可、忙碌希望得到休息、休闲希望得到快乐等,正是需求的发出才有了心理疏导的呐喊。第一,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及矛盾的处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法适应其转变,导致其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需要心理疏导。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不断显现出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刺激了人的情感、观念及欲望等非理性的因素,人由此产生新的精神需求需要心理疏导。第三,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存在与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取向,提高了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难度与增强了人对是非曲折观念的判断程度。大多数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较为复杂问题时,仅依靠个人的知识与以往的经验已经难以得到解决,由此产生的艰辛与困惑需要心理疏导。第四,快节奏生活与利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容易引起人的心理波动、苦闷情绪与思想困惑,随之产生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需要心理疏导。总而言之,现代人所面向的未来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服务。
第一,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疏导。人的心理活动由认知所产生,并由一系列复杂要素构成认知机制,这些要素共同去完成对外部世界信息的获取、提炼、加工和转化,使外部世界信息能够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本身知识结构。认知是属于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一个认识过程,认知疏导的作用机制就是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构建良好的认知需求,在不断努力实现自我潜力的突破与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需求下,因人而异地解决认知缺陷,优化认知思维且以良好的认知指导与调节人的行为,使自我实现需求与自我意识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上得以正确的体现。
第二,个体心理活动的情感与情绪疏导。情感与情绪作为人的主观感受之一,构成了人与现实之间需求关系的特殊反映。情感与情绪疏导的作用机制是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来针对个体情感与情绪中的矛盾进行释放,为其营造一种较为良好的宣泄空间,引导和疏导把其压抑的情感与情绪充分地倾诉出来,稳定其情感与情绪,消除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实现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人格倾向疏导。人格倾向疏导是将现有思想转化为社会价值共识,即“现有”向“应有”的转变,根据人的生理、需要、动机、情感和欲望等人格特征来调整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其也满足马斯洛从低级到高级的需求层次理论;而后是将“应有”的社会价值共识进行二次成型与塑造人格倾向,受疏导者在接受了社会价值共识与需要层次的基础上,个人意识与行为动机外化在行为与习惯之上。
第一,群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心态疏导。社会心态是由个体心理逐步延伸与过渡而产生,其特性在于以整体态势贯穿于群体心理活动中。社会心态疏导的作用机制是立足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原则与追求更高需求的行为驱动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心态的管理与服务,调整与预防失衡的错误心态,激励去寻求适应文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健康社会心态,其坚持以人为本,缓解社会心理矛盾。
第二,群体心理活动的人际交往疏导。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通常指的是人类为满足其各类需求,通过交往塑造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交往疏导的作用机制是在与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与人际互动论,以交往需求与合群心理为出发点,在阶层分化过程中群体易出现的道德困惑、信念迷失、信任危机与焦虑挫败等现象,疏通其人际交往的困扰,构筑和谐、平等、友爱和互助的人际交往原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是人类的第三层次需求,是指能够满足人与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教育主体必须意识到这一次层次的需求是主要的激励源,通过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受疏导者的人格认知得到进一步重视。因此,倡导以人为中心、突出主体性的交往与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新理念。
第一,首先对话交流可以促成人与人对象之间的理解,平等的对话交流让受疏导者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而疏导者在倾听的过程进行“身临其境”与“感同身受”,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心理疏导;其次,对话中疏导者能透过其对话交流了解受疏导者的真正需求,并依照受疏导者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反思,接受其思想引导,从而实现对受疏导者的思想与心理的重构,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
第二,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的角色,同时也是交往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和人际角色。这种体验是以实现理性情感调控与健康完美的人格引导,最终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为目的的一种疏导方法,也符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情感需求与尊重需求。通过身临其境感受其复杂的情感思想,尊重其认知人格与所处的环境,并根据受疏导者的思想困扰与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设计“角色”与“脚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心理疏导。
启发与引导主要是强调发挥受疏导者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激发受疏导者自我思考与调节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受疏导者自觉地接受疏导的自觉性,启发与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中就是强化受疏导者自觉主动接受心理疏导,启发受疏导者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且给予受疏导者更多的空间,该疏导方式可运用正面说服,如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信息传递与情感感染,也可用运用典型教育,如激励受疏导者自觉向榜样学习并激发自身潜能。
第一,启发是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不仅仅是二者双方的思想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交流以及相互尊重的过程,不仅要做到疏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最重要还是要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把心理疏导工作真正做到人的心里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二层次为安全上的需求,该层次认为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以及其他部分都在寻求安全工具。因此,这是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立体动态和双向互动的平台,由此逐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第二,引导是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外在体现。疏通者要利用疏导环境与氛围,准确把握心理症结之处,通过情景模拟与自主感受,引发受疏导者产生感情共鸣,使受疏导者在现实之中找到集体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情感与归属需要,从而自发引起深刻而丰富的情绪体验,将最初的配合疏导状态转化为自觉的潜在行为,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